今年,國慶與中秋相遇,居民文化旅游消費需求將集中釋放。文旅部將啟動“全國國慶文旅消費月”活動。消費月期間,各地將開展超過25000場文旅消費活動,發放超過3.3億元消費補貼。電影市場也不甘寂寞,共13部影片定檔2025年國慶檔。
從國慶檔的多部電影到文旅部的活動安排,文旅消費市場不只是規模變大,品質也在升級,既精準回應居民消費期待,更體現出政策對文旅市場的積極引導。
分眾化選擇讓“好內容”精確匹配“好受眾”。從電影來說,今年國慶節當天將有七部新片同日開畫,不僅將檔期擴容,在類型選擇上也更加豐富:戰爭歷史片《志愿軍:浴血和平》、奇幻片《刺殺小說家2》,也有滿足孩子們的《三國的星空第一部》和《豬豬俠·一只老豬的逆襲》等。從旅游來說,不少城市推出以療愈和放松為主題的“慢度假”項目,也有針對年輕人的“電競嘉年華”和“酒類文化節”。例如:昆明機場推出了“八香”迎客的特色服務,讓游客在機場就能體驗當地的獨特魅力。這些豐富的選擇,既弱化了同質化競爭,也讓群眾的消費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滿足。
政策引導讓“好供給”精準對接“好需求”。在今年國慶期間,文旅部將正式啟動“百城百區”文化和旅游消費三年行動計劃,協調中國銀聯、金融機構、平臺企業推出消費券、支付滿減等優惠活動以及入境旅游消費便利措施。僅以北京為例,國慶假日期間,北京以“京彩四季”為主題,全市聯動,商文旅體展深度融合,將推出500余項促消費活動。在這樣的政策引領下,消費券、支付滿減這些優惠實實在在幫消費者“省了錢”,降低了大眾參與門檻。這種“真金白銀”的支持,不僅讓更多人敢消費、愿消費,還能從需求端帶熱整個文旅消費市場,帶動供給端的企業商戶更主動地開發豐富的新產品,形成“消費者得實惠,供給者添活力”的良性循環。
科技賦能讓“好體驗”深度契合“好期待”。近年來,文旅消費越來越需要“情緒價值”的共鳴感和“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感。從西湖水上夜游項目的AR游船到湖北博物館《穿越青銅紀》的VR數字空間,從湖南博物院“山?!盇PP數字講解人到敦煌研究院“數字藏經洞”數據平臺。這些科技的實體應用不再讓文旅消費停留在“陳列展示”或者“走走看看”的表層體驗,而是讓更多人沉浸式地觸摸、感受、互動,滿足了消費者想要“更近一步”的期待。在雙節的氛圍烘托下,用科技讓文旅消費更精準對接假日出行的消費者對高品質體驗的期待,將為市場注入更多活力。
黃金周推動消費市場進入旺季,各地文旅部門需提前布局,更好地激活文旅市場的內在動力,推動文旅消費既有規模又有品質,讓更多消費者在大街小巷中體會快樂,才能讓雙節的煙火氣更濃郁。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