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首席亞太股票策略分析師兼亞洲宏觀研究聯席主管慕天輝(Timothy Moe)日前在媒體會上表示,維持對中國的超配觀點。除中國外,在亞太市場還超配韓國和日本。
在同一場媒體會上,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劉勁津指出,目前A股并未出現過熱跡象。高盛中國散戶情緒指標顯示,若經濟和基本面持續改善,投資者情緒仍有進一步上行空間。
超配中國
慕天輝日前在媒體會上表示,預計美聯儲將在2025年10月和12月會議上各降息一次,并在2026年第一季度末和第二季度末各降息一次,最終利率水平將降至3.0%~3.25%。這一政策路徑有望為全球股市創造有利環境,尤其對亞洲市場更為積極。
在區域配置方面,高盛的觀點是超配中國,包括在岸和離岸市場,同時超配韓國和日本。在主要資產類別中,高盛在股票、債券和信貸之間維持均衡配置觀點,而對大宗商品整體持偏空立場。盡管黃金和銅受到青睞,但相較之下,原油及其他基礎材料在大宗商品指數中的占比更大,因此總體仍偏空。短期內,高盛維持超配現金的立場,原因是市場已表現強勁,存在戰術性回撤風險。然而,在12個月視角下,策略調整為超配股票、現金中性。超配股票的決定主要基于寬松貨幣政策和持續增長背景,預計這將為股市創造良好環境。
從資金流向觀察,今年年初美國市場曾出現強勁的資金流入,但過去6個月美國市場的流入基本趨穩,而歐洲及全球其他地區仍存在持續的資金流入,盡管力度不及美國。由于美元在全球市場中的比重約為70%,因此,美國市場仍具關鍵影響力。但總體而言,全球其他市場的資金流入更為均衡。隨著美聯儲持續降息和美元走弱,資金流入趨勢有望進一步向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傾斜。
本輪反彈與去年9月底市場反彈迥異
市場分析認為,去年9月的反彈主要由散戶及部分外國對沖基金推動。劉勁津指出,與去年9月相比,本輪中國股市的反彈參與主體更為廣泛和平衡。參與的機構投資者顯著增加,包括國內保險公司、量化基金及公募基金等。同時,外國投資者尤其是新興市場及亞太地區的公募基金,加大對中國股票的配置。散戶投資者依然活躍,但整體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提升了市場流動性的健康性。
從估值角度看,即使香港市場年初以來上漲約35%,A股近兩個月上漲約20%,但兩大市場整體估值水平仍不算高。此外,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1.8%,與股票收益率相比,差距依然顯著。這表明估值相對便宜。與美國市盈率約23倍的水平相比,中國市場并不昂貴。
劉勁津認為,目前A股并未出現過熱跡象。A股的融資余額約為2.4萬億元人民幣,雖超過2015年峰值,但由于整體市值在過去10年翻倍,融資余額與市值的比例遠低于2015年。同時,當前市場整體杠桿水平相對健康。日成交額雖處于高位,但需注意量化基金和高頻交易已占據顯著份額,因此不能簡單將成交額歸因于散戶活躍。高盛中國散戶情緒指標顯示,若經濟和基本面繼續改善,投資者情緒仍有進一步上行空間。
在行業配置方面,過去兩個月未有重大調整。高盛繼續看好互聯網行業,并在7月將保險和材料行業上調至超配。保險提供了間接的A股敞口,材料行業則是“反壟斷”相關投資的良好選擇。今年6月,高盛提出“民營企業回歸”主題,構建了“民企十杰”組合,截至目前表現良好。此外,中國AI主題保持高關注度且表現積極,“中國企業出?!敝黝}同樣持續受到認可。這些主題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機會。
慕天輝指出,整體而言,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態度正在改善。部分美國投資者一度認為“中國不可投資”,然而,近期態度逐步緩和,與一兩年前相比,更多投資者愿意重新考慮配置中國資產——這種“冰層融化”的跡象令人鼓舞。歐洲投資者的態度相對更開放,愿意以更務實的方式理解中國市場,并在不同子主題中尋找機會。中東的主權基金和大型機構對亞洲尤其是中國、日本、印度的配置更為積極。至于亞洲本土投資者,由于對中國市場的熟悉程度更高,其心態普遍更為開放。總體而言,若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改善,未來仍有更大的配置空間。
談及市場關注的“反內卷”主題,慕天輝表示,海外投資者的反饋存在分化:自下而上的股票投資者較為謹慎,對盈利與選股仍有疑慮;宏觀型投資者則更為積極,因為他們觀察到大宗商品如水泥、鋼鐵及鋰電池等價格回升。他強調,“反內卷”對企業盈利,尤其是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將形成積極影響。由于上市公司多為大型企業,行業龍頭有望受益,而中小企業則可能面臨分化,因此,投資者需關注不同企業之間的差異。
(稿件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