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蜀水,腰鼓律動傳四方,打出中國人的精氣神。9月25日晚,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第二十屆群星獎廣場舞終評現場,橫山老腰壓軸出場燃爆全場,現場掌聲雷動,好評如潮。“橫山腰鼓太喜歡了,打出了陜北人的激情豪邁,代入感極強,看得人熱血沸騰。”一位現場觀眾說。
在黃土高原,鼓紅綢翻卷如焰,震得黃土簌簌作響——在陜西榆林橫山區的非遺展演上,一群朝氣蓬勃的中學生斜挎腰鼓騰躍翻轉,把黃土地的精氣神敲得滾燙。這不是博物館里靜止的“文物”,而是橫山人從祖輩傳到今時、從田間舞到國際的“活文化”。橫山老腰鼓的生命力,正藏在非遺傳承的接力里、民間生活的滋養中、產業發展的突破間,更在每一次揮臂擊鼓的強健身姿里,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橫山老腰鼓 馮莉欣 攝
70多歲的李成元從村里的“頭路鼓子”成長為國家級傳承人,劈叉、高抬腿仍不輸后生;市級傳承人曹閏茗走遍橫山所有腰鼓村采風,把鄉野泥土里的藝術智慧編進教材,送進校園;17歲的李凱頤在元宵節展演上成為焦點;16歲的朱一波站上中國—中亞峰會的迎賓舞臺。從老藝人的“傳幫帶”到校園里的“系統教”,從口耳相傳的技藝到白紙黑字的教材,橫山腰鼓打破了“人走藝絕”的困境,讓非遺從“老手藝”變成了少年人驕傲的“新技能”。
若說傳承是讓腰鼓“活下來”,那民間生活的滋養,便是讓它“活出彩”的根基。橫山老腰鼓從不是束之高閣的“藝術品”,而是嵌在橫山人柴米油鹽里的“生活氣”——過年“沿門子”挨家拜年,婚禮上伴著嗩吶助興,農閑時村口廣場上雪花里的排練,連八九歲的孩子都能挎著啤酒瓶跟著比畫。它分文、武、文武三類:文腰鼓詼諧平緩,武腰鼓剛勁奔放,文武腰鼓剛柔并濟,每一種都對應著不同地域的生活氣質。正如曹閏茗所言“鄉野的泥土里開著藝術的花”,正是這份扎根生活的“土味”,讓橫山腰鼓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成為橫山人對黃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小學生表演 王學凱 攝
從田間地頭的“熱鬧”到走向全國的“名片”,橫山腰鼓更蹚出了文化產業的新路徑。過去,腰鼓是“苦日子里的吶喊”;如今,它成了“好日子里的招牌”——杜羊圈村腰鼓隊220人在縣城展演,20多人赴京表演;橫山老腰鼓登上國慶70周年聯歡、建黨百年演出的舞臺;傳習基地一年組織近百場傳習活動、30余場演出,既保留了馬坊村“扭得緩”、李家樓村“跳得猛”的特色,又形成了“各美其美”的產業生態。當南方客商為雪中腰鼓震撼,當外國賓客為迎賓鼓點喝彩,橫山腰鼓早已不是局限于陜北的“地方戲”,而是能帶動文旅、輸出文化的“軟實力”,讓非遺既有“文化味”,又有“經濟力”。
更難得的是,橫山腰鼓不只是“文化符號”,更是“健身密碼”。70歲的李成元靠打腰鼓保持著劈叉的柔韌性,職業教育中心的學生練“猛虎下山”練出了昂揚氣質,村民排練時累得氣喘吁吁,臉上卻滿是喜氣。它不像健身房里機械的訓練,而是融舞蹈、力量、節奏于一體的“快樂運動”——纏腰、擺頭、騰空,每一個動作都透著剽悍與灑脫,既鍛煉了體魄,又釋放了情緒。在“全民健身”的時代背景下,橫山腰鼓把“強身健體”變成了“文化享受”,讓老手藝成了守護健康的“新方式”,這正是它能代代相傳的另一個秘密:既養精神,又強筋骨。
從村頭的鼓點到國際的舞臺,從老漢的皺紋到少年的笑臉,橫山腰鼓的“燃”,從來不是偶然。它的傳承,是“人”的堅守;它的活力,是“生活”的滋養;它的未來,是“產業”的賦能;它的溫度,是“健康”的饋贈。這鼓聲,震的是黃土,傳的是文化,聚的是人心,更是中國人“薪火相傳”的文化自信——只要紅綢還在飄,鼓點還在響,黃土地的精神就永遠不會老,非遺的新聲就永遠不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