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天的2025北京文化論壇9月24日落下帷幕。本屆文化論壇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為主題,中外嘉賓圍繞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科技激發文化原創力、視聽產業融合破圈、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質、網絡文化創新發展、尊重文明多樣性等議題展開交流,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明交流互鑒凝聚智慧力量。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已經并將繼續深刻改變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以及文化傳播模式。值得關注的是,技術變革浪潮下,這些年我國國民文化素質顯著提升,人民群眾自我表達的愿望和能力、參與文藝生產傳播的愿望和能力普遍提高。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高世名認為,新技術、新媒介為藝術圈之外的普通人從事文藝創作提供了工具和平臺,產生了新大眾文藝。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認為,在這個人工智能廣泛影響世界的時代,如果每個人都能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藝術表達和創造,文藝創作將迎來大發展大繁榮。也有人擔心,人工智能會替代甚至摧毀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連玉明對此回應說:“人工智能不是藝術的終結者,而是打開了平行宇宙般的另一種創作維度,人類正在學會與機器共同編織新的美學語言,重構人工智能藝術敘事新體系。”
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正催生多元業態、重塑生產模式,成為推動網絡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文化貿易總額達 1.4萬億元 ,其中數字文化貿易規模超 3700億元 ,占文化貿易總量的 25.8% 。網絡游戲、網絡文學、微短劇等細分領域表現尤為亮眼。與此同時,新問題、新挑戰也不斷涌現,其中,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權問題在這次論壇上受到普遍關注。北京市出版版權協會理事長王野霏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既帶來了“AI生成內容權屬界定”等新的版權議題,也倒逼行業重新審視版權保護模式,推動版權保護體系向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向完善。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過度城市化及戰爭沖突等因素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而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介紹,國家文物局利用數字技術使得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建設穩步推進,并依托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石窟寺專項調查、長城資源調查等重大資源調查成果,整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數據,文物基礎數據規模持續擴大。文博單位數字化建設加速發展,藏品數字化管理進一步普及,比如故宮博物院采集了超100萬件文物數據、敦煌研究院采集了300個洞窟壁畫數據、龍門石窟建立了52個代表性重點洞窟數字化保護檔案,文物數據采集、存儲、全生命周期管理更加規范高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拉扎赫·伊倫都·阿索莫也認為,數字技術已成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力量,它讓我們得以用前一代人難以想象的方式,對遺產進行記錄、監測與管理。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推出多個創新平臺,例如,沉浸式遺產體驗平臺“Dive into Heritage”通過三維建模、互動地圖與地理定位敘事,讓所有人都能接觸到文化與自然遺產,用無形的數字技術表達有形的現實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地導航儀“UNESCO Sites Navigator”整合了空間數據與遺產地信息,為全球范圍內的遺產保護、風險管理與決策提供支持。這些工具不僅有助于應對當前挑戰,更能推動數據、知識與經驗的開放共享,促進跨國界合作。
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正成為驅動公共文化服務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深刻重塑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方式。那么,如何利用科技力量更好地服務人們的生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認為,要培育文化與科技有效融合的土壤,建立文化與科技協同創新的機制,加強技術企業與文化創意企業的合作,實現“創意—技術—場景—消費”的政策協同,并加強各領域優勢平臺與下游的聯動和主動布局,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永恒提出,數字文化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向善”,推進數字文化繁榮發展,必須立足人的發展,堅持社會效益優先,以價值理性駕馭工具理性,重新審視數字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數字文化發展,確保數字文化惠及所有社會群體。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