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巔峰時期逾百家銀行布局,到如今基本整合關停,在業內看來,直銷銀行模式的退場并非失敗,而是完成了歷史使命。
9月23日,郵儲銀行發布公告,宣布吸收合并下屬全資子公司中郵郵惠萬家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郵惠萬家銀行”)。根據公告,合并完成后,郵惠萬家銀行獨立法人資格將依法注銷,全部業務、財產、債權債務及其他權利義務由郵儲銀行承繼。
這意味著,國內第二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在成立不到四年后走向終局。至此,曾被寄予厚望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陣營,僅余百信銀行一家。從巔峰時期逾百家銀行布局,到如今基本整合關停,直銷銀行這一曾被視為銀行數字化轉型“試驗田”的模式,正在手機銀行崛起、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順勢退場。
“隨著手機銀行在用戶體驗、業務場景和技術架構上的全面升級,直銷銀行的獨立存在價值被稀釋,其作為‘過渡形態’的階段性任務便宣告完成。”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的判斷,道出了這一行業變遷的核心邏輯。
郵惠萬家銀行:四年即退場
2022年1月7日,郵惠萬家銀行正式成立。這家注冊資本50億元、由郵儲銀行100%持股的機構,不僅是我國首家獲批的國有大行獨立法人直銷銀行,更以“服務‘三農’、助力小微、普惠大眾”的定位,被視作直銷銀行下沉服務的重要探索。然而短短三年多后,它便迎來了被母行整合的結局。
郵儲銀行在公告中明確了合并的核心考量:近年來,該行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數字化和集約化能力快速提升,“以手機銀行為主要服務渠道的格局已經形成,線上綜合服務能力大幅增強”。在此背景下,吸收合并郵惠萬家銀行成為“有效利用資源、降低全行運營成本”的必然選擇。
在合并優勢中,郵儲銀行強調了三點:一是戰略整合,將郵惠萬家銀行的線上運營經驗納入體系,補充自身線上業務;二是資源優化,其業務資源與人才隊伍將為母行發展注入新動力;三是成本控制,通過整合降低管理成本,使資源投向更具互補性的領域,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支撐這一決策的,是郵惠萬家銀行持續虧損的經營現實。據郵儲銀行2025年半年報數據,截至報告期末,郵惠萬家銀行資產總額120.05億元,凈資產40.42億元;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50億元,凈利潤-1.18億元,雖同比減虧38.74%,但持續虧損狀態顯然難以支撐其作為獨立法人銀行的長期運營。市場普遍認為,這是推動合并的重要現實因素。
“此次合并早有端倪。”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分析,從產品端看,郵惠萬家銀行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業務,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業績表現已反映出其難以適應激烈的行業競爭,“在市場因素驅動下,退場成為必然”。她同時提醒,合并后郵儲銀行需重點關注存量業務的平穩銜接,以及人員整合中員工合法權益的保障。
行業沉浮:從熱潮到收縮
郵惠萬家銀行的整合并非孤例,而是近年直銷銀行陣營式微的一個縮影。2022年,招商銀行與京東聯合籌備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招商拓撲銀行,尚未正式經營便宣告“夭折”——主動撤回開業申請并終止籌備工作,成為行業討論的重要節點。
更早之前,傳統銀行對直銷銀行的整合已悄然展開:2017年8月,平安銀行率先整合手機銀行、直銷銀行與信用卡三大App;此后,工商銀行停用“融e行”直銷銀行品牌;2019年,浦發銀行將直銷銀行相關功能并入手機銀行;至2025年,就連開創國內直銷銀行先河的北京銀行,也計劃將直銷銀行App服務全面遷移至“京彩生活”手機銀行App。
這一系列收縮動作,與十余年前的行業熱潮形成鮮明對比。2013年,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強勢崛起,傳統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渠道顛覆”壓力。在這一背景下,北京銀行與荷蘭ING集團合作,率先將直銷銀行模式引入國內——這種完全依托電子渠道提供金融服務的模式,打破了時間、地域、網點的限制,被視作應對互聯網沖擊、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利器”。
一時間,直銷銀行成為行業風口。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紛紛跟進,推出獨立的直銷銀行平臺,短短數年時間,布局這一領域的銀行數量便突破百家。彼時,市場普遍認為,直銷銀行將憑借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重塑銀行業服務格局。
2017年,國內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百信銀行正式開業,被視為行業發展的新階段。相較于傳統銀行內部的直銷業務部門,獨立法人模式被寄予“突破體制機制束縛”的厚望——通過持牌獨立經營,實現與母行的風險隔離,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純線上化銀行,從而解決產品單一、同質化突出的行業痛點。
然而,現實并未按預期演進。“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的優勢本應是差異化,但實踐中難度極大。”一位熟悉直銷銀行運營的業內人士坦言,由于缺乏物理網點支撐,線上獲客不得不依賴流量平臺合作或人力推廣,導致成本高企;同時,多數機構未能推出真正區別于母行的產品,同質化問題持續存在,難以滿足客戶對一站式、全場景金融服務的需求。
該人士透露,其所在機構最初定位是服務下沉客群,“但沒有網點就意味著缺少信任基礎,線上推廣成本比想象中高得多,加上產品與母行重疊度高,客戶黏性很難建立”。正如蘇筱芮所言,“一旦難以適應激烈的銀行業競爭,在市場因素驅動之下就不得不迎來退場終局”。
轉型邏輯:使命達成后的換擋
從巔峰時期逾百家銀行布局,到如今基本整合關停,在業內看來,直銷銀行模式的退場并非失敗,而是完成了歷史使命。
回溯直銷銀行的誕生背景,其核心角色是傳統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試驗田”。十余年間,直銷銀行的探索為行業積累了寶貴經驗:推動傳統銀行建立線上化服務意識,培養數字化運營團隊,摸索線上獲客、風控與服務的模式——這些成果最終反哺母行體系,成為手機銀行等核心渠道升級的重要支撐。“探索價值遠大于其直接經營成果。”薛洪言指出,正是通過直銷銀行的“試錯”,傳統銀行逐步明晰了數字化轉型的方向。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已進入新階段。蘇筱芮分析,現階段行業重心已從“大踏步獲取業務增量”轉向“精耕細分業務與客群”,更注重差異化能力的打造,“通過手機銀行一站式滿足不同客群個性化金融需求”。在創新模式上,銀行也更傾向于通過搭建臨時團隊、設立數字化職能部門來推進變革,而非依賴獨立法人架構。
這種轉變的本質,是銀行業對數字化的再認識——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渠道線上化,而是全流程、全體系的能力重塑。當母行自身的數字化能力足以支撐線上業務發展時,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的存在必要性自然下降。統計顯示,近年來已有超20家銀行關停或整合直銷銀行業務,這一趨勢清晰反映了銀行業從“粗放式渠道擴張”向“精細化生態深耕”、從“多渠道并行”向“一體化運營”的轉變。
如今,百信銀行作為僅剩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其未來走向仍待觀察。但無論如何,這場持續十余年的探索已為中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留下深刻啟示:創新不必依賴獨立架構,轉型更需體系化推進。從“試驗田”到“融合態”,直銷銀行的退場,恰恰標志著銀行業數字化轉型進入更成熟、更務實的深度整合階段——在這場新的征程中,協同發展與生態共建,正成為行業新的關鍵詞。
來源:城市金融報 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