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從網上查詢到,國內部分旅游熱門城市商務酒店的價格已經突破1000元/晚,九寨溝多家酒店價格超過1700元/晚,有網友因酒店價格過高取消了出行計劃。另有一些網友還吐槽“小城市也玩不起了”,酒店一晚價格雖然沒有破千,但漲幅也多在兩到三倍。有專家表示,假期酒店漲價原則上并不違法,但絕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漲價。
當國慶黃金周淪為酒店業的“提款周”,千元商務酒店沖上熱搜的荒誕劇背后,折射的是一場赤裸裸的假日經濟倫理崩塌。計劃國慶期間外出的游人,手握鈔票卻住不起一間平常不過的客房,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市場波動,而是服務業價值觀在利益面前的集體迷失。所謂“固定節目”,實則是監管缺位、市場失序與商業短視共同釀成的苦酒。
節假日“趁火打劫”的根源,首先是供需失衡下的貪婪沖動。節假日游客如潮,住宿需求井噴,這本是市場規律使然。然而,部分酒店經營者將“旺季經濟學”異化為“宰客哲學”,視游客為待割的“韭菜”。他們信奉“一錘子買賣”,認為異地游客復購率低,便肆無忌憚地將價格推至天際。這種“能宰一個是一個”的投機心態,實則是將企業長遠信譽典當給眼前利益的瘋狂賭博。更深層次看,這是旅游市場發展不成熟的表現,過度依賴門票經濟、住宿經濟,缺乏多元化、精細化的營收模式,只得在價格上“狠下殺手”。
盡管價格法規定,經營者定價,應當遵循公平、合法和誠實信用的原則。但面對節日期間蜂擁而至的投訴,監管常常顯得遲緩無力。哄抬物價的判定標準模糊,處罰力度如隔靴搔癢,難以形成有效震懾。某些地方甚至存在“護犢”心理,擔心嚴格管控會影響短期旅游收入,對亂漲價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種監管的軟約束,無異于默許甚至縱容了酒店的漲價沖動。低價預訂后惡意毀約、強制捆綁消費等劣行,更是對法治底線的公然挑釁,暴露出誠信機制的嚴重缺失。
糾治此痼疾,需施以重拳,破立并舉。短期而言,必須強化監管的“牙齒”。對熱門區域實施政府指導價,設定漲幅“天花板”,并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對毀約、捆綁銷售等行為露頭就打,罰到其肉痛,并納入失信黑名單向社會公示。監管不能總是“馬后炮”,而應靠前部署,主動出擊。
中期之策,在于構建透明、多元、健康的住宿生態。價格透明化是底線,必須強制酒店清晰公示所有費用,杜絕隱藏陷阱。大數據技術應成為監管利器,建立區域價格監測預警系統,對異常波動實時干預。更要著力打破酒店供給壟斷,鼓勵發展民宿、公寓、房車營地等多元業態,以充分競爭平抑價格。貴州、舟山等地的探索證明,供給側的豐富是遏制漲價的根本之道。
長遠來看,治本之策在于信用體系的構建與商業倫理的重塑。要打通市場監管、文化旅游、物價等部門數據,搭建智慧監管平臺,讓酒店的信用記錄一目了然,使“一次失信,處處受限”成為現實。更重要的是,引導行業從“流量思維”轉向“留量思維”,認識到宰客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一個三亞本地人都“住不起”的城市,又如何能贏得游客的長久青睞?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終究要依靠口碑的積累和體驗的優化。
假日經濟不該是誠信的“滑鐵盧”。只有酒店不再執著于節日“撈快錢”,而是致力于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務;只有監管不再缺席失聲,法律真正長出鋒利的牙齒,游客才能告別“住不起”的無奈,也才能讓假期回歸美好與松弛的本質。這不僅是市場的救贖,也是商業文明的一次“必修課”。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