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香港聯交所網站披露的一則消息引發行業關注。國內保險人工智能(AI)科技企業——暖哇洞察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遞交上市申請。這家成立不足7年、深耕保險AI解決方案的企業,其上市動作直觀印證了“保險+AI”賽道的巨大發展潛力。
當下,AI正以系統性重塑者的姿態,深度改寫保險行業的運行邏輯。從上市險企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可見,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頭部機構紛紛將AI列為核心戰略抓手,圍繞“降本”與“增效”兩大目標,在銷售、理賠、風控、客服等全業務鏈條加速技術落地。艾瑞咨詢預測,2025年,中國保險業科技投入將突破670億元。其中,AI、大數據、云計算成為核心方向。
業內專家表示,在政策引導、技術迭代與需求升級的三重驅動下,AI已成為推動保險業數字化轉型、重塑行業價值鏈的關鍵力量。未來,隨著AI與保險業務的融合不斷深化以及數據、模型、技術平臺等核心能力的持續夯實,保險業將在“降本增效”道路上實現更大突破,逐步完成從“規模驅動”向“效率驅動”“價值驅動”的轉型,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全鏈條滲透:AI重構保險服務體驗
水滴保AI核保專家將健康險核保時間縮短了80%,平安人壽實現了51秒極速理賠,這些具象化的數據背后,是AI對保險全業務鏈條的深度賦能。
在銷售環節,AI正推動保險營銷從傳統“人海戰術”向“精準顧問模式”跨越。以陽光人壽為例,其自主研發的“客戶家庭保障需求建議系統”,依托動態數據分析能力,可實時捕捉客戶需求變化,精準識別客戶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保障缺口。這一系統不僅幫助銷售團隊更深刻地洞察客戶需求,更推動銷售邏輯從“產品導向”向“客戶需求導向”轉型,讓保險服務更貼合用戶實際需求。
投保環節的痛點也在AI助力下逐步破解。此前,識別新車合格證、關單等非結構化、非制式的單證,一直是車險出單的“效率瓶頸”。平安產險依托多模態感知與智能推理技術的持續突破,成功實現了對這類單證的自動化識別與理解。該技術應用于車險智能出單場景后,81.2%的保單平均一分鐘出單,大幅提升了投保效率。
核保與理賠作為保險服務的核心環節,更是AI賦能的“主戰場”。日前,水滴公司推出了AI保險核保專家—KEYI,依托千萬量級核保知識數據與大模型深度推理能力,在核保風險評估、承保建議、條款解讀、理賠咨詢等專業場景實現秒級響應。KEYI不僅將復雜的健康險核保平均處理時間縮短了80%,核保準確率也提升至99.8%,而且在客戶被拒保時,自動匹配適配產品,使拒保客戶找到合適產品的比例提升了6倍。
理賠提速讓消費者獲得感顯著增強。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極速賠”“自動化理賠”成為多家險企的核心服務名片。中國人壽半年報顯示,其數字核保員推動核保智能審核率提升至95.8%;95519客服熱線借助座席智能助手,人工接通率穩居行業高位;新版智能客服機器人應答準確率超95%,實現了“高效響應”與“精準服務”的雙重提升。
“頭部險企已通過全流程智能化覆蓋,展現出顯著的效率優勢。”業內人士表示,當前,AI技術已滲透到保險業務的各個環節,從產品設計、營銷展業,到承保理賠、資金運用,再到客戶服務、合規管理,全方位推動流程優化與效率升級,加速重塑保險價值鏈。
三重驅動:AI賦能保險邁入新階段
“AI能成為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引擎,并非單一因素作用,而是需求、技術、政策共同推動的結果。”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多重利好因素疊加,正推動保險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從需求端看,用戶對保險數字化體驗的期待持續提升。相較于互聯網零售、出行等行業的即時化、個性化服務,保險領域長期存在條款復雜、核保冗長、理賠煩瑣、服務碎片化等痛點。有調研數據顯示,48%的受訪者認為保險產品“過于專業復雜”,因條款晦澀陷入選擇困境的用戶不在少數。這種體驗落差,催生了用戶對更智能、更透明、更便捷保險服務的強烈需求,成為AI落地的重要推手。
從行業層面看,AI為保險業降本增效與模式創新提供了關鍵工具。麥肯錫研究認為,生成式AI有望為保險業釋放500億至700億美元的生產力提升空間,覆蓋前端銷售分銷、中端承保保單管理、后端理賠客服及中后臺運營全流程,幫助行業突破傳統效率瓶頸。
政策層面的持續加碼,為“保險+AI”的發展筑牢制度根基。3月份,金融監管總局辦公廳、科技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聯合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強化數字化賦能”。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數字化轉型投入,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隱私計算等技術,研發數字化經營工具,集成展示科技型企業評價、評估結果,增強企業識別和篩選能力,提升經營管理質效和風險防控水平。這一政策不僅為保險業智能化探索提供了明確指引,更確立了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戰略方向。
“多重因素共振下,對于保險業而言,AI已從‘概念探索’邁入‘規模化落地’的新階段,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上述業內人士強調。
破局前行:以開放心態擁抱AI變革
盡管AI賦能保險業的成效已初步顯現,但須正視的是,“保險+AI”仍處于發展初期,數據安全、算法公平等難題仍待破解。
數據安全風險是行業面臨的直觀難題。近年來,智能客服系統數據泄露事件時有發生,暴露出AI技術在數據防護上的短板。黑客可通過偽造語音、構造對抗樣本等方式攻擊系統,竊取客戶身份證號、銀行卡信息、保單數據等敏感內容。此類事件不僅會引發大規模客戶投訴與監管處罰,更會對企業形象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
算法偏見引發的“公平性質疑”同樣不容忽視。若AI模型的訓練數據存在樣本偏差、標注誤差或特征選擇不當,可能導致保險公司在承保、理賠等環節做出不公平決策。例如,在健康險核保中,若訓練數據缺乏特定疾病或少數群體樣本,模型可能高估這類人群的風險,導致保費定價歧視,既損害消費者權益,也可能引發法律糾紛與輿論風險,影響行業公信力。
“挑戰客觀存在,但不能因此否定AI對行業變革的價值。”業內人士表示,從長期趨勢看,AI將推動保險業完成深刻轉型。一方面,保險產品將與健康管理、風險預防等服務深度融合,從“單一保障”轉向“綜合服務”,顯著提升客戶黏性與長期價值;另一方面,險企將通過AI技術與醫療、養老、汽車等領域服務商聯動,構建跨行業服務生態,實現從“保費收取者”到“綜合風險管理者”的角色轉變,創造新的價值增長點。
“對保險從業者而言,這場變革不是‘選擇題’,而是‘必修課’。”上述人士建議,不管是企業還是從業者,都須主動提升AI工具駕馭能力,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風險管理核心價值中,用專業判斷填補數據盲區,以人性溫度彌補算法局限,在科技驅動的行業變革中把握新機遇,共同推動保險業邁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未來。
(來源: 金融時報 李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