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底,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和權益類基金超5.4萬億元,余額較“十三五”末增長85%……“十四五”期間,投資端改革實現重大突破。
證監會近日明確,將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壓艙石”“穩定器”作用,持續強化長周期考核,不斷提高跨境投融資便利度,吸引更多源頭活水,努力讓更多全球資本投資中國、共享成長。市場人士預期,下一步,改革將聚焦提升入市便利度,推出實質性舉措,優化“長錢長投”環境、增強資產可投性并豐富對沖工具,“引長錢、促長投”效果有望加快顯現。
改革見效
“長錢長投”格局逐步形成
“十四五”以來,資本市場著力構建“長錢長投”機制,以保險資金、公募基金等為代表的中長期資金加速入市,更好地發揮中長期資金“壓艙石”“穩定器”作用,投資端改革實現重大突破。
——險資布局權益市場投資規模顯著提升。目前,險資投資股票和權益類基金超5.4萬億元,余額較“十三五”末增長85%。金融監管總局先后批復第二批、第三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資格,總金額1720億元。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表示,今年年初,六部門聯合發布實施方案,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明確大型國有保險公司要發揮“頭雁”作用,力爭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股市。在此基礎上,據估算,險資今年以來凈流入股票規模與新增保費收入關聯性明顯上升,按照下半年新增保費同比增速5%測算,預計下半年,險資或將增配A+H股票3000億元至4000億元。
——公募基金改革持續深化。2023年7月,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提出按照“基金管理人-證券公司-基金銷售機構”的實施路徑分階段推進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三個階段累計每年向投資者讓利超500億元。其中,公募基金費率第三階段改革近日啟動,每年為投資者讓利約300億元。
盈米基金董事長肖雯表示,通過降低投資成本,公募基金對居民儲蓄、養老金、險資等中長期資金的吸引力顯著增強。改革與證監會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同頻共振,每年可為市場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更多長期資金的進入,不僅能優化資本市場結構,提升機構投資者占比,還能顯著增強市場的穩定性和韌性,減少因短期頻繁申贖造成的市場波動。
——ETF產品體系持續豐富,成為各類資金借道入市的重要載體。2020年年底僅有1只千億元規模ETF,目前已有滬深300ETF、上證50ETF等7只寬基ETF的規模突破千億元。ETF產品創新步伐也不斷加快,推出中證A50ETF、中證A500ETF、科創綜指ETF等一批極具代表性的寬基ETF、眾多服務國家戰略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創板創業板主題ETF。
在多家頭部基金公司看來,“十四五”期間,指數化投資總體呈現出市場參與熱情高漲、產品生態持續完善、服務國家戰略取得新質效的良好發展態勢。
政策發力
“長錢長留”生態持續構建
“引長錢、促長投”成效的顯現,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協同推進和制度環境持續優化。“十四五”期間,一攬子重磅金融政策落地實施,宏觀政策協調性持續增強。
在制度設計方面,證監會制定實施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建立完善以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三階段降費改革全面落地。中央金融辦會同證監會和相關部門出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著力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入市的痛點堵點。險資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至全國等重要舉措相繼落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認為,“明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3年每年至少增長10%”“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等新規,有力引導主力機構發揮市場“穩定器”作用。
在完善市場生態方面,上市公司回購、增持、分紅力度持續加大,上市公司投資價值進一步提升。今年1至8月,滬深兩市新增披露458單回購計劃,回購金額上限1430億元;滬深兩市新增披露增持計劃283單,增持金額上限861億元,金額已超2024年全年。今年以來已分紅超2萬億元,繼續保持高位,中期分紅家數和金額再創新高。截至上半年末,滬深兩市共1568家上市公司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或估值提升計劃。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可觀的股東回報增厚投資安全墊,推動市場情緒和預期改善。以制度革新激活市場內生動力,資本市場穩健運行與中長期資金穩定回報的良性互動正在形成。
完善制度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為讓更多全球資本投資中國、共享成長,證監會近日表示,將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壓艙石”“穩定器”作用。市場人士預期,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相關部門有望進一步完善“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并為長期資金提供精細化的對沖工具。
在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聯席所長蘆哲看來,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要完善“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要提高對中長期資金權益投資的監管包容性,落實長周期考核,打通險資等入市障礙,引導養老保障體系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要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督促基金公司端正經營理念,提升投研和服務能力,創設更多滿足投資者需求的產品,優化產品注冊流程,推動指數化產品創新。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建議:“持續改善資本市場生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夯實‘引得進、留得住’的基礎。”從源頭上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并堅決打擊財務造假、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持續改善資本市場生態。要嚴格落實市值管理指引,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常態化分紅機制,并靈活運用股份回購等方式回報股東。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建議,為長期資金提供精細化的對沖工具,對因市場劇烈波動導致的短期大額虧損給予階段性流動性支持;發展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衍生品市場。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昝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