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調查撕開醫美行業隱秘一角:一些商家為降低消費者心理門檻,讓消費者產生“做輕醫美”和“做美容護理”區別不大的錯覺,激發消費動力,在宣傳推廣中強調“輕”“快餐化”“生活化”,將“輕醫美”醫療屬性和潛在風險淡化。不僅如此,醫美行為監管明確、門檻高,鼓吹“輕”化可能為無證擅自開展醫美等違法現象打開綠燈。
所謂“輕醫美”,本指創傷小、恢復快的醫美項目。然而在商家話術里,“輕”逐漸等同于“無痛”“快捷”“零風險”。“午餐美容”“午休變美”等誘人標簽,有意無意地將醫療行為降格為普通生活美容,讓消費者低估了其背后的侵入性與不確定性。無論是注射填充還是光電項目,均需刺破皮膚屏障,且可能引發感染、過敏等并發癥。將嚴肅醫療輕描淡寫為“輕松變美”,是對消費者知情權與健康權的漠視。
值得警惕的是,對“輕”的過度包裝,正在模糊合法醫美與非法行醫的邊界。正規醫美機構須持《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師需具備專業資質,受嚴格監管。而當“輕醫美”被渲染為“無門檻”“隨手可做”,便無形中助長了一批美容院、私人工作室在無證環境下違規操作。藥品來源不明、消毒不到位、人員無資質——每一次這樣的“黑醫美”,都是對消費者生命健康的一場賭博。
破局之道,在于凝聚監管、平臺、行業與消費者多方合力。
監管必須“亮劍”,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市場監管部門應精準打擊虛假廣告與效果造假,衛生健康部門則需嚴查無證行醫,做到發現一例、懲處一例,形成持續震懾。平臺不能置身事外,須壓實主體責任,通過“技術+人工”雙審核清理違規內容,對虛假宣傳賬號限流封禁,同時強制商家亮證經營,保障信息透明。行業內部也需加強自律,由協會牽頭制定服務標準,建立“黑名單”共享機制,讓失信者無處藏身。
而消費者,更應成為清醒的“第一責任人”。在選擇“輕醫美”前,務必核實機構與人員資質,了解真實風險,簽訂知情同意書,保留消費憑證。唯有公眾建立起“醫療行為”的認知底線,不盲目追逐“輕易美”的幻象,才能從需求端倒逼行業凈化。
總而言之,“輕醫美”不是“輕易美”。剝去營銷包裹的糖衣,守住不可動搖的“醫”內核,才能讓這一行業走得遠、走得穩。美麗,絕不能以安全為代價。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