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下稱“深圳聯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中海油銷售深圳有限公司持有的55.18萬股廣州銀行正式掛牌交易;此前一天,交通銀行持有的66.75萬股廣州銀行同樣被擺上了貨架,上述兩筆股權均占兩家機構持股的100%。
2025年1月,排隊近五年的廣州銀行作出了“撤回發行上市申請”的決定。此后,多筆廣州銀行股權被公開拍賣或轉讓,但數次流拍,甚至出現以去年歸母每股凈資產5.1折起拍依舊因無人出價而流拍。
股權遇冷背后,廣州銀行業績近年來持續承壓。2025年,該行迎來新董事長李大龍,但業績依舊在尋底。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上半年該行營收67.02億元,同比下降10.2%;凈利潤去年同比驟降66.5%后,上半年數據仍未公開,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已經降至監管線附近。
遭遇國有行掛牌清倉
此前股權5折拍賣遇冷
9月23日,深圳聯交所披露的產權轉讓信息顯示,中海油銷售深圳有限公司持有的55.18萬股(占總股本的0.004685%)廣州銀行正式掛牌交易,掛牌股權數量占該公司持股數100%;轉讓底價為291.3萬元,折算每股5.28元,相當于去年該行歸母每股凈資產的1.18倍。
此前一天,交通銀行持有的66.75萬股(占總股本的0.0057%)廣州銀行同樣于深圳聯交所掛牌交易,但轉讓底價卻大打折扣——底價為147.81萬元,折算每股2.21元,較去年廣州銀行歸母每股凈資產4.48元打了4.9折。公開信息顯示,交通銀行同樣是“清倉式”轉讓廣州銀行股權。
2025年1月,廣州銀行撤回了IPO申請,距離2020年6月該行IPO申請獲中國證監會受理已過去近5年。撤回IPO申請以來,廣州銀行已有多筆股權被公開拍賣或轉讓。
京東司法拍賣平臺顯示,2025年2月,佛山市華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佛山華銀集團”)持有的廣州銀行2673.05萬股股權被拆分成7份分別進行拍賣,起拍單價均為2.8元,合計起拍價為7484.55萬元。每股起拍價為該行去年歸母每股凈資產的62.5%,然而,7筆拍賣均因無人出價而流拍。據廣州銀行披露的招股書信息,佛山華銀集團共計持有該行2673.05萬股股份,持股比例為0.23%,位列第14大股東。
3月和7月,上述股權再次上架京東司法拍賣平臺,合計起拍價分別下降到6682.63萬元、6148.02萬元,均價分別約2.5元/股、2.3元/股,相當于去年歸母每股凈資產的5.6折、5.1折,但依然以失敗告終。
京東司法拍賣平臺顯示,還有27.73萬股廣州銀行將于10月9日被公開司法拍賣,持有人為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經濟實業總公司。
一方面是多名原持有人在廣州銀行IPO短期落空后準備離場,另一方面是該行股權5折出售依舊未有接手,廣州銀行的投資價值似乎成了“霧里看花”。據深圳聯交所披露,2024年12月,有一筆股數為66.22萬股的廣州銀行股權轉讓完成交易,成交價為118.93萬元,折算每股成交價僅為去年該行歸母每股凈資產的4折,該股權持有人為廣東省電信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今年迎新董事長
業績繼續尋底
今年以來,廣州銀行股權頻頻被擺上貨架,但轉手不盡如人意,背后除了上市夢短期破滅,更深層的爭議來自業績壓力。
2024年11月,廣州銀行原董事長丘斌到齡退休;2025年1月,農行系背景的李大龍接任該行董事長。2018年,丘斌出任廣州銀行行長,并于2020年升任董事長。在丘斌任職期間,廣州銀行完成百億級增資擴股,并啟動上市申請。然而,直至丘斌退休,廣州銀行排隊數年依舊未能實現上市,且給李大龍留下不少挑戰。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廣州銀行實現營收137.9億元,同比下降13.9%,已連續兩年下滑;凈利潤10.1億元,同比大跌66.5%,更是連續4年下降。其中,廣州銀行營收對利息收入依賴度頗高,2017年、2018年利息凈收入占比甚至超過90%。
近年來,受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持續下行、廣東地區市場競爭加劇、貸款結構調整等影響,該行貸款收益率下行幅度超過存款付息率壓降幅度,凈息差持續下行,業績相應承壓。Wind數據顯示,2024年,該行凈息差降至1.35%,較2019年高點降幅達41.3%。
除了收入失速,廣州銀行資產質量風險也開始暴露。2024年末,該行不良率為1.84%,較上年末下降0.21個百分點,但依舊較2018年末低點上升了1.1倍,對凈利潤影響顯著。2024年,該行信用減值損失90.9億元,同比增加7.1%,占營收比例高達65.9%。
面對業績節節下降,廣州銀行也在主動轉型,學習行業先進經驗。據財報披露,2024年5月,該行董事會調研了解公司業務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困難,提出公司業務轉型發展思路與舉措;7月,該行董事會還前往蘇州銀行學習戰略轉型發展、政務與民生金融服務、支持制造業、普惠小微和跨境貿易融資等方面先進經驗。
然而,進入2025年,廣州銀行業績仍未擺脫下滑通道。據企業預警通數據,2025年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收67.02億元,同比下降10.2%,而凈利潤數據未予公布。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上半年末,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已降至7.9%,較去年末下降1.2個百分點,已經逼近監管要求的7.5%。加之IPO的意外折戟,使得該行通過上市融資補充資本的道路受阻,進一步制約了該行通過風險資產擴張扭轉業績的操作空間。
對廣州銀行的股東而言,能否獲得穩定、持續的投資回報,還依賴于該行業績能否止跌回升,恢復自我“造血”能力。這對李大龍的考驗在于,他需要在處置舊風險的同時,培育新的、可持續的增長引擎;需要在一個資本受限、業績承壓的背景下,執行一次艱難的“換擋”,帶領廣州銀行實現從規模驅動到質量驅動的實質性蛻變。
來源: 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