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有游客發帖稱,在青海一酒店入住時,疑似喝到一瓶礦泉水瓶裝的不明化學液體,導致喉嚨灼傷。醫院門診病歷顯示,其咽部黏膜充血,被診斷為消化道化學傷。涉事酒店回應,不清楚液體來源,公安、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并對液體進行取樣送檢。檢測結果推測是洗滌劑。工作人員表示,已對酒店的所有洗滌用品進行扣驗,做同質性檢測,進一步調查該液體來源。
類似情況在其他地方也發生過。今年8月,有游客帶孩子到西安旅游,入住某連鎖酒店喝到咸味瓶裝水,隨后向派出所報案。所幸孩子經醫院檢查后身體無大礙。
酒店來路不明的“問題水”,到底是誰的責任,不經過有關部門的調查核實,確實說不清楚。網絡上關于“酒店房間里的礦泉水最好別喝”的提示也比比皆是。酒店房間是具有私密性的獨立空間。一瓶礦泉水從被放置到被飲用,中間經歷了什么,這幾乎是一個“羅生門”。
問題水的出現,可能源于上一位或現住顧客的惡意調換,也可能源于酒店工作人員未對瓶裝水進行更換或者仔細檢查。當然也存在其他可能,比如酒店內部管理混亂,存在布草間工作人員誤將灌入清潔劑的礦泉水瓶放入房間的可能。但無論何種情況,其根本原因是酒店對客房內物品的流轉存在監管漏洞。而一旦發生飲用水安全糾紛,“問題水”到底是顧客調換還是酒店誤放,很難說清,雙方會陷入難以取證的困境。
破解酒店房間飲用水安全困境,主動權還是在酒店手里。一方面,酒店要嚴格執行布草規定,堅決做到一客一換,房間內的免費飲用水即便未開封,也需隨客房清潔每日更新。這既是對顧客負責,也是對自身負責。因為一旦發生糾紛,在無法厘清責任的情況下,酒店往往是被索賠的角色。如果酒店堅持做到了一客一換、每日更新,面對“問題水”糾紛,酒店就有底氣積極配合調查,還原真相,維護權益。
另一方面,酒店行業可以在瓶裝水上推行“安全封裝”。最簡單的辦法是采用一次性易碎膠貼封口,只要瓶蓋被擰動,封貼就會碎裂,且無法完好復原。這種措施成本不高,卻能大大提升瓶裝水被調換的難度,同時也易于發現是否被人動過手腳。此外,可以引入二維碼溯源系統,客人掃碼即可知曉這瓶水的配送和應更換日期,實現透明化管理。
最關鍵的是,酒店要壓實安全管理責任,將客房內所有物品的安全納入嚴格的質量控制流程,要靠嚴格的制度而不僅僅是靠工作人員的良心,通過對每一天、每一間客房、每一個細節毫不妥協的堅守,來筑牢酒店安全防線。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