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鎮巴縣鹽場鎮響洞村因境內煤炭資源豐富,采煤業興盛,曾是鎮巴縣首個“小康村”,后由于資源枯竭、政策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村域經濟一度陷入困境。近年來,該村在危機中育新機,積極踐行“兩山”理念,通過生態修復、產業轉型和科技賦能,建成3600畝生態茶園種植基地及配套產業鏈,使“礦山”變“茶山”,走上農旅融合發展道路,實現了以生態之美孕育發展之機、以綠色轉型重塑振興之路,成為秦巴山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腳。
鹽場鎮響洞村位于鎮巴縣南部,總面積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58畝、林地1.6萬畝,常住人口1953人。煤炭產業鼎盛時期擁有礦井三十余口,采礦面積覆蓋全村近半土地,礦工占全村勞動力的70%。2015年,隨著煤炭資源枯竭和產業政策調整,所有礦井關停,500余名礦工失業,村莊發展一度陷入困境。近年來,響洞村在變局中開新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成功培育了以茶葉、中藥材、大棚蔬菜和鄉村旅游為主導的綠色發展產業體系。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萬元,實現從“黑礦山”到“綠茶山”的華麗轉身。
綠色轉型 礦山變茶山
選準振興路徑。響洞村曾是因煤而富的全縣首個“小康村”,隨著最后一口礦井關停,村集體年收入也從年均80萬元驟降至零。面對困境,村“兩委”分析海拔、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將茶葉種植選定為產業轉型的主導產業,以村西頭80年代開墾的集體茶場為火種,依托祖輩傳承的傳統種茶技術,逐步將礦山改造成茶山。改良種植環境。響洞村種茶歷史悠久,土壤富含“鋅、硒”,非常適宜種茶。村上經過測定,通過土壤改良技術,將土壤pH值從8.2降至5.5的適茶區間,并改造低產茶園1200畝,提高了茶葉品質和產量。引進優質茶葉品種黃茶,建成全省最大的黃茶基地,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綠茶的一至五倍,每斤售價最高達1萬元,畝均效益大幅提升。培育經營主體。引進建成隆升、君茗、南鄉春3個茶葉企業,培育生態茶園3600畝,其中2000畝豐產茶園年產值超2000萬元。隆升茶業憑借生態種植技術獲得全國首批“生態低碳茶”認證,“正東和”品牌價值達到1.13億元。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通過土地流轉、茶園務工、入股分紅實現“雙增收”,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萬元。
科技賦能 低產變高產
“數字賦能”茶葉生產。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嵌入茶產業發展。引進自動化灌溉和數字化采摘設備,使茶園管理效率顯著提升,畝產提升37%。建設茶產業“數字大腦”,實現全流程溯源,可掃碼查詢采摘日期、加工工藝等詳細信息,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和市場認可度。實行鮮葉統一收購和標準化加工,帶動茶農年均增收達2100余元。“林藥間作”增產提質。依托高海拔地區山高林密的地理特點,將綠色、有機農業確定為發展方向,巧妙利用林下空間,種植天麻、大黃等中藥材600余畝。依靠樹木的遮蔭和保濕功能,為中藥材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既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又保障了中藥材的卓越品質,還為農戶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帶動農戶戶均年增收1500余元。“蔬菜大棚”暢銷市場。立足山區晝夜溫差大、環境天然無污染的優勢,建設30畝高標準有機大棚蔬菜,采用“反季節種植+電商直銷”的銷售策略,有效規避市場同質化競爭,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轄區內配套建設多座冷庫,保障蔬菜保鮮保質所需。優質的蔬菜通過線上平臺銷往周邊城市,帶動種植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農旅融合 茶園變公園
打好“茶旅牌”。深挖茶葉文化內涵和自然風光資源,以茶為本,以旅為媒,開發“茶旅+文化” “茶旅+研學”“茶旅+康養”新業態,在茶葉種植基地建設觀光步道10公里、茶文化休閑空間600平方米、生態旅游休閑地2處。走進響洞村茶園,云霧繚繞,茶香縹緲,仿佛進入水墨暈染的山水畫卷,隆升茶園獲評“陜西十佳最美茶園”。走好“融合路”。不斷豐富茶文旅融合內涵,積極整合響洞老街、川陜紅軍路、響洞漁鼓等文化資源,開設“漁鼓傳習所”、紅色故事講堂,建設百畝櫻花與冬李生態景觀帶,整合推出“一日茶農”生活體驗、“星空露營+篝火晚會”等特色項目,讓游客體驗獨特的茶鄉魅力,鎮巴鹽場隆升茶園茶旅線路入選2024年全省“最美茶旅融合示范線”。借好“節慶勢”。精心策劃春茶開園儀式等節慶活動,借力媒體宣傳,吸引游客關注。今年3月,隆升茶園春茶開園儀式成為網絡熱點,茶藝表演、茶園尋寶等活動吸引400余名游客,直播登上微博熱搜,全網瀏覽量超百萬。如今,這個僻處大巴山一隅的小村莊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帶動民宿、農家樂等新增經營收入58.6萬元,茶旅融合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從煤礦關停時一派蕭條的資源枯竭村到如今生機勃勃的“千萬工程”示范村,響洞村立足資源稟賦,厘清發展思路,將生態修復作為轉型起點,通過對荒山和礦區的系統治理,建成生態茶園和中藥材基地,不僅恢復了綠水青山,也奠定了產業綠色化的生態根基;將科技賦能作為核心動力,引入現代科技與管理方式,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提升農業品質和效率,推動傳統種植向高效、精細方向發展,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將農旅融合作為發展支撐,以茶促旅、以旅興茶,打造茶旅線路,發展民宿和農家樂,成功開辟多元收入來源,顯著提升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性互動,走出了一條綠色振興的共同富裕之路。未來,響洞村將進一步樹牢“兩山”理念,堅持以“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擴大綠色產業規模,將生態、產業、文化有機整合,加大策劃包裝力度,豐富農文旅融合業態,提升對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對村民增收的牽引力、對村莊發展的承載力,努力打造秦巴山區生態優先、綠色引領、人民共富的成功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