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公募行業,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早已屢見不鮮,但一位基金經理在任職不足4個月后,就能同時管理橫跨主動權益、指數及量化6只產品的案例并不多見,仍屬非常規操作,對其投研能力、風控水平和系統支持來說無疑都是巨大的考驗。
萬家基金李自龍在2025年5月才首次參與公募基金管理,卻在短短四個月內被公司委以6只基金的重任。盡管他出身量化研究背景,但同時橫跨多領域管理產品,無疑面臨策略穩定性、精力分配與風險控制的多重挑戰。這不僅關乎個體基金經理的成長路徑,更直接牽動著持有人的利益與信任。
天相投顧基金研究中心曾指出,基金產品過度集中到少數基金經理手中,可能導致策略失效、責任模糊,甚至引發人才流失后的運營風險。更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海外成熟市場,基金管理人通常聚焦少量產品,更加注重長期策略與團隊協作,“一拖多”現象較為少見。
基金經理的成長需要時間,投資能力積累亦需市場周期驗證。當行業仍在熱議“明星基金經理”光環時,我們更應冷靜追問,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團隊培養與長期評價,真正實現管理能力與產品規模的匹配?
唯有回歸“持有人利益優先”的初心,才能走出規模與質量平衡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新手極速“一拖六”
9月15日起,萬家基金連續發行兩只普通股票型基金——萬家數字經濟與萬家周期視野,認購期均僅為1天,擬任基金經理均為李自龍。這兩只基金已于9月17日及18日先后成立。
至此,李自龍在基金經理崗位未滿4個月時間內,已接手管理6只產品,其中5只為獨立管理,橫跨主動權益、指數及量化選股三大領域。
據基金合同顯示,李自龍為復旦大學理論物理專業博士,曾任職于通聯數據、鶴騎鷹投資及東興期貨,從事量化研究與投資咨詢工作。2020年4月加入萬家基金,先后擔任量化投資部投資經理助理、投資經理,直至今年5月22日才首次參與公募產品管理——與張永強共同管理萬家瑞盈。
張永強投資年限接近三年,目前在管基金8只,其掌管時間最長的萬家瑞豐A自2023年初至今年9月19日,任職總回報為25.25%,在同類排名中位居前27%。
7月23日,李自龍接替離任的賀方舟,獨立管理萬家國證新能源車電池指數和萬家滬深300成長ETF聯接兩只被動指數型基金,將其管理范圍從主動型拓寬至被動型產品。
進入9月,萬家基金加快布局節奏,又為李自龍新設三只獨立管理產品,除前述兩只股票型基金外,還包括萬家元晟量化選股A。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李自龍在管基金規模為3.49億元,9月新成立的三只產品又各自募集了0.1億元左右。
人才任命背后現隱憂
盡管市場上任職時間在一年左右的基金經理管理多只基金的情況并不少見,但他們大多負責的是被動指數型或偏債型產品,極少有人同時橫跨三個以上領域。
例如天弘基金洪明華自今年7月以來開始管理了12只被動指數型基金;華夏基金張金志從今年6月初以來接管14只被動指數型基金。此外,華寶基金曹旭辰、匯添富基金何麗竹、天弘基金祁世超、國泰基金朱碧瑩、招商基金房俊一等新基金經理,今年以來分別都管理了超過10只的被動指數型基金。
而像萬家基金這樣,在不到4個月內讓一位投資經驗尚淺的基金經理同時管理6只橫跨三個領域的基金的情況,實屬業內罕見。即便在其內部,也屬例外。
萬家基金現有45位基金經理管理187只基金,其中管理6只及以上產品的有18人。李自龍是其中任期最短卻“一拖六”的基金經理。相比之下,公司百億級權益基金經理黃興亮和莫海波(任職均超10年)也僅各管6只產品,其他一年以內任期的新人大多只管理1~2只基金。
唯一特殊的是,李自龍是萬家基金基金經理中僅有的四位博士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權益投資團隊的黃興亮和王霄音、量化投資部的喬亮,而喬亮和王霄音也分別具備四年以上的投資經驗。
盡管當前監管并未對基金經理管理產品數量與年限直接掛鉤作出限制,但中基協曾明確要求,管理人應“確保基金經理具備充分履職能力,合理調配產品數量,與投資能力相匹配”。而從對李自龍的任命來看,萬家基金似乎并未采取“先做好單一產品后,再擴展規模”的穩健路徑,反而通過多產品委派加重其管理負荷。
這一高強度安排,也被市場解讀為萬家基金投研人才緊缺的體現。目前,萬家基金旗下管理產品數量最多的是量化投資部的楊坤和賀方舟,分別管理21只、20只基金。其中,賀方舟投資年限不足兩年,在管基金全部為被動指數型基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的在管基金規模超過80億元。僅2025年以來,賀方舟就接任了12只被動指數型基金(數據截至今年9月19日)。
李自龍今年以來的接任,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量化投資部其他基金經理的管理壓力。但是短期內密集接管多類產品也依然要直面許多現實的挑戰——不僅考驗基金經理投資框架的穩定性,也加劇了業績分化的風險。這種“低成本盲注”最終將為持有人帶來什么,仍需更多時間觀察。
萬家基金的挑戰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19日,萬家基金旗下基金管理規模為5211億元,位列行業第24。但其產品結構嚴重偏向固收類,貨幣基金占67%,債券型占16%,而混合型與股票型基金合計不足13%。
除了產品安排引發質疑,萬家基金在基金業績方面也面臨較大挑戰。
2022年至2023年市場下行期間,其明星基金經理黃海曾憑借重倉煤炭板塊取得突出業績,其管理的萬家精選A不僅在2022年摘得同類冠軍,2023年仍實現超20%的回報。然而進入2024年后,該基金收益大幅回落,2024年僅錄得3.2%的正收益。在漲勢喜人的市場中,截至今年9月19日,其年內收益率也僅有0.72%,收益排名跌至行業末尾。
伴隨業績走弱,黃海的基金管理規模也從2024年二季度的超80億元高點,驟減至今年二季度末的31億元,規模萎縮超過60%。
在市場熱度回升的背景下,多家公募正加緊布局指數增強型產品。9月19日,國投瑞銀、安信和萬家基金分別披露相關發行計劃,分別涉及上證綜合指數增強、創業板指數增強和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其中,萬家基金擬推出的滬深300指數量化增強產品由尹航執掌。
尹航已有5年的投資經理經驗,截至今年9月19日,他共管理包括萬家量化同順多策略和萬家互聯互通中國優勢量化策略等7只基金,在管基金總規模為4.68億元(數據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從萬家基金內部投研布局來看,公司在指數增強領域已有喬亮作為核心人物,尹航長期以來扮演“補位”角色。盡管尹航通過多元策略布局實現了產品線的差異化覆蓋,但各類策略之間尚未形成明顯的協同效應,這也導致市場對其核心投資能力的認知較為模糊。
從業績表現來看,尹航自2020年11月4日起管理的萬家互聯互通中國優勢量化策略A,直到今年才實現正收益。盡管該基金年內業績漲幅接近40%,但自成立近五年以來的總回報仍然虧損6.81%。尹航管理時間最久的萬家量化同順多策略A,自其2020年7月21日接管以來的年化回報也僅為1.85%(數據截至2025年9月19日)。
在此背景下,此次執掌滬深300指數增強產品,對尹航而言無疑是一次關鍵機遇。如若能在這一主流寬基指數產品上展現出更強的策略能力,將有助于其積累長期可驗證的公開業績,提升市場認可度。
(稿件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