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A股市場在經歷長達四年的調整后悄然開啟了一輪牛市行情。
在中央匯金、保險資金等長線資金入市帶動下,A股市場主要股指顯著上漲。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23日收盤,北證50指數自2024年9月24日以來上漲158.01%;科創50指數、創業板指同樣實現翻倍漲幅,兩個指數分別上漲118.85%、103.50%;上證指數、滬深300指數等其他主流指數同樣漲幅可觀。過去一年,全市場日均成交額從不足5000億元躍升至2萬億元以上。
牛市行情帶動下,公募基金業績全面回暖。“9·24”行情啟動以來,有13只基金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超過200%,774只基金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超過100%。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9·24”行情具有重要意義,引領中國資本市場從估值洼地到價值回歸,從存量博弈到增量資金入市,從悲觀預期到信心重塑,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跑出了一波“科技牛”。
公募基金業績全面回暖,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上漲57.88%
在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措施帶動下,自去年9月24日以來,公募基金業績大幅回暖。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23日,萬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自去年9月24日以來上漲57.88%,多只抓住科技股行情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業績出色。
具體來看,德邦鑫星價值混合基金復權單位凈值增長280.31%,位居榜首。包括中歐數字經濟、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信澳業績驅動、永贏先進制造智選、中航機遇領航、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在內的12只基金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超過200%。
此外,有774只基金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超過100%,其中448只是主動型基金、326只為被動型基金,包括紅土創新新興產業、中航趨勢領航、財通集成電路產業、南方上證科創板芯片ETF、嘉實上證科創板芯片ETF、華安上證科創板芯片ETF等產品。
權益基金賺錢效應的強勢回歸,受益于“9·24”行情以來市場強勁上漲。從申萬一級行業指數表現看,最近一年,通信、電子、綜合等行業表現較強,區間漲幅均超過100%。此外,計算機、機械設備、傳媒、電力設備等行業表現也較好。
談及市場,諾安基金基金經理唐晨表示,市場大幅上漲的本質是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主要推動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股票市場改革持續推進,讓投資者更有獲得感;二是政策前置帶來的預期改善;三是多個細分領域迎來了里程碑事件和場景爆發,強化了產業邏輯,比如創新藥、CPO、機器人等。
長城基金高級宏觀策略研究員汪立也表示,A股市場大幅上漲的核心推動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政策面積極助力、科技產業實現快速突破、市場風險偏好顯著回升、居民儲蓄開始向股市遷移。
上銀基金表示,上漲的核心推動因素主要在于流動性寬松、全球AI產業持續進步、中國制造多領域全球競爭力持續超預期、國內“反內卷”托底企業盈利等。
結構性行情明顯,主動基金經理超額收益突出
談及過去一年公募基金業績顯著回暖,諾安基金基金經理唐晨認為,這既得益于市場貝塔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金經理的阿爾法選股能力。他進一步指出,過去一年,A股市場整體呈現結構性行情,本質上源于宏觀環境改善(如政策對創新領域的支持、經濟預期邊際修復)、產業趨勢明朗化帶來的系統性貝塔機會,這是權益基金整體業績回暖的基礎。而在此過程中,基金經理的阿爾法能力進一步放大了收益彈性,凸顯了主動管理的價值。
永贏基金認為,去年9月末至年底這一階段,市場整體估值修復幫助較大;而今年以來,隨著國產AI、機器人等產業機會不斷涌現,主動基金經理通過行業和個股選擇顯著提升了超額收益。與此同時,主動權益基金的新發規模自6月以來持續回升,投資者對主動基金的信心有所修復,這也反映了市場逐漸轉向對真實產業趨勢和基金管理能力的認可。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肯定了基金經理選股給主動權益基金帶來的超額收益。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北交所、AI產業鏈、創新藥等領域不斷涌現結構性機會,部分基金經理通過深入研究、精準選股和靈活調倉,為基金創造了阿爾法收益。
“業績回暖既得益于市場貝塔收益,也有基金經理的阿爾法能力在其中發揮作用,同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信心的修復。”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權益基金業績的大幅回暖,使得投資者的賺錢效應增強,對市場的信心和投資意愿有所提升。
A股生態顯著改善,系統性慢牛趨勢有望持續
“9·24”行情啟動至今,指數大幅上漲疊加市場情緒顯著回暖,“牛市”氛圍漸濃。業內普遍將這一行情視為市場長期走勢的重要節點,認為在更多政策利好推動下,“慢牛”走勢有望延續。
過去一年,A股市場生態發生顯著變化。上銀基金分析稱,與“9·24”行情啟動前相比,當前A股在估值、流動性和投資者結構方面均出現顯著改善。過去一年,中國資產估值中樞顯著提升,萬得全A估值(PE-TTM)由15.63倍上行至22.16倍;流動性方面,市場日均成交額從不足5000億元大幅提升至2萬億元以上,資金活躍度顯著增強;投資者結構上,今年6月起新入市個人投資者增多,機構端社保基金、保險資金近一年增配資金量也較大,公募基金發行回暖。
站在當前節點,汪立判斷,在需求端,中國產業鏈正加速出海、深度融合全球供應鏈體系;供給端方面,“反內卷”政策持續優化行業競爭生態。在此背景下,企業盈利有望進一步修復。因此,他認為“9·24”行情應被視為市場的關鍵轉折點,市場有望長期向好。從風格上看,在產業爆發與政策支持的雙重驅動下,預計后續科技成長風格更為占優。
滬上一家公募也持類似觀點,認為“9·24”行情所引領的系統性“慢牛”趨勢有望持續演繹。從支撐邏輯看,政策持續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為市場提供了穩定的宏觀環境;資金端形成多重合力,存款利率下行推動居民資產向權益市場“搬家”,社保、保險等長期資金入市堵點持續打通,為行情延續注入穩定流動性。
在風格演繹上,該機構認為多維度信號指向結構性機會分化,中大盤成長仍是主線,順周期補漲與港股價值修復將形成有效補充。
永贏基金表示,大盤成長風格可能占優,這既符合機構投資者的偏好,也契合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政策方向。
看好AI、創新藥、電新等行業板塊投資機遇
“9·24”行情催生的“慢牛”預期下,產業政策支持、行業景氣回升與技術突破形成的共振效應,成為機構布局的核心邏輯。整體而言,基金公司看好AI產業鏈、創新藥、電新等科技成長方向的投資機遇。
唐晨直言看好創新藥、大軍工、AI應用等。據他分析,這些領域都有正在或潛在的場景爆發點,比如創新藥的BD交易常態化推進、核心產品集中商業化后企業跨越盈虧平衡點的兌現等,還有大軍工里的高端軍貿需求的釋放、衛星發射帶來的產業鏈增量等。
“潛在的風險主要在于‘時間價值’的衰減,若業績或場景落地長時間低于預期,可能會加大投資者對這些細分領域的分歧,競爭格局也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他強調。
從產業政策、行業景氣和技術突破角度看,永贏基金重點關注AI算力、電新、創新藥和港股互聯網等細分領域。算力領域主要受益于AI需求增長和國產替代加速;電新行業在“反內卷”政策和技術突破下迎來新的成長周期;創新藥企商業化階段逐步成熟,出海預期逐步升溫;港股互聯網則受益于流動性改善和AI敘事重啟。這些領域的潛在風險包括技術迭代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政策變動以及外部環境變化等。
德邦基金表示,短期來看,科技成長與周期類行業或相對占優。歷史復盤顯示,市場處于高位震蕩階段時,受益于政策支持且具備明確產業趨勢的行業往往表現突出,而在震蕩結束后,這些領漲板塊更有可能延續強勢。在科技成長方向中,重點關注電力設備、計算機、傳媒和汽車等具備高成長潛力的細分賽道。
北京一家公募判斷,經過一年的上漲,許多優質資產的估值得到顯著修復,市場整體不再處于低估值的“洼地”,繼續大幅上漲需要更強的盈利增長來驅動,國家戰略支持的人工智能、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稿件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