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場上常見中藥材價格呈現“普漲快漲、漲多跌少”的運行特征。盡管當前部分藥材市場報價有所回調,但患者藥單并未明顯“減負”。中醫藥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價格惠民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如今因為中藥變貴,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受到關注。
業內人士和專家呼吁,強化市場監管和預警干預,建立更加可持續的價格形成機制,以保障中醫藥的普惠定位。
市場報價雖回調 患者感受不明顯
過去五年間,國內中藥材市場價格波動異常,多個常用藥材價格大幅攀升,呈現“普漲快漲、漲多跌少”的運行特征。
蘭州市尚方堂國醫館負責人劉敬閣表示,蟬蛻在2020年前每公斤價格維持在500元至600元左右,2023年突破1000元,當前已漲至2000元左右。在蘭州多家藥店發現,六味地黃丸、歸脾丸等常見中成藥近五年價格接近翻番。
“部分藥材價格屢破紀錄,回落有限。”多位從業者稱,以款冬花為例,2020年前每公斤約60元,2023年一度沖高至500元,2024年末回落至260元,目前又有所回升。當歸同樣從2020年以前的每公斤60元漲至2023年的260元,目前仍維持在150元高位。
據了解,這些藥材價格雖然總體回落,但對患者而言,藥房價和藥店價下降并不明顯。甘肅佛慈中藥材經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建軍介紹,醫館、藥房還在消耗此前一輪高價采購的存量,中藥材價格回落有待向末端傳導。“中藥材有個特點,一旦價格漲上去,就不太容易往下掉。后端中成藥價格若想下調,周期也需要一年左右。”他說。
失眠患者劉先生說,自己服用的復方棗仁膠囊已從2017年的49.9元漲至80元,“價格讓人吃不消”。蘭州市中醫羅中孝坦言,高昂藥價讓醫患雙方陷入兩難:開方后患者嫌貴放棄治療,不開方則延誤病情。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張慧芳說,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治療中,一些經濟承受能力較低的患者因中藥療程長、費用漲高轉而尋求其他辦法。
投機致價格異常波動 莫讓“囤積炒作”成常態
甘肅中醫藥大學教授王引權表示,“簡便驗廉”是中醫藥普惠于民的基礎,而偏高的藥材價格,正在削弱其在基層醫療中的可及性,長期或將影響整個中醫藥行業的群眾基礎。
受訪專家認為,高價刺激下,部分商家以次充好、摻雜摻假,或過度炒作大宗補益類中藥材,不僅會損害藥效,更透支消費者對中醫藥的信任,動搖中醫藥行業根基。
業內人士介紹,在影響中藥材價格的眾多因素中,囤積炒作近些年表現得尤為明顯。一些藥商人為控制市場運作,壟斷大宗補益類中藥材價格,囤貨壓價、高價拋售,造成貨源壟斷價格暴漲。
受此影響,部分中藥材從業者組成聯盟囤積藥材,導致一些品種嚴重超出了歷史價格。安徽省亳州市中藥材協會去年專門就此發布了《關于禁止哄抬中藥材價格的倡議書》。甘肅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晉玲認為,市場投機行為常常導致中藥材價格劇烈波動,對價格和供應鏈的沖擊也是最大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我國中藥材市場規模約4000億元,常用品種僅三四百個,盤口較小,易于資本操縱。“例如全國黃芪年產量約10萬噸,總市值不超過30億元,理論上僅需9億元資金即可撬動整個市場價格。”
大宗補益類藥材因生產周期長、需求穩定、便于儲運,更易成為炒作對象。在甘肅岷縣等道地產區,種植戶陳鵬明反映,部分收購商大量收儲藥材后并不急于銷售,而是待價而沽,人為加劇市場波動。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炒作者通過釋放不實信息、掩蓋真實供需,進一步擾亂市場秩序。甘肅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一位知情人士稱:“有些所謂市場信息純屬人為捏造,真實目的是為低價吸貨、高位拋售做鋪墊。”
強化監測與調控 抑制投機維穩市場
北京四方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井太認為,中藥材作為特殊的農副產品,價格受生產周期、市場流通等影響,本身會產生一定波動,前期高價然后出現階段性回調,實際上符合市場規律。
“飲片企業主要依賴前期庫存銷售,短期內市場流通的中藥材并非完全依賴新產,庫存釋放緩解了即時供需壓力,會帶動價格小幅回落。”陳井太說,2025年新藥典實施后,企業為滿足更高的質量標準,生產、檢測等成本將增加,也會對最終價格造成一定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整體來看,中藥材市場正處于“供需調整+政策規范”的階段,價格波動會逐漸趨于理性,最終向“質量保障下的穩定均衡”靠攏,這對消費者、企業和行業長期發展都是良性信號。
面對中藥材價格異常波動,晉玲建議,應在主產區加快建設道地藥材儲備庫,對當歸、酸棗仁等大宗常用藥材實施“豐儲欠補”,平抑市場波動。同時,建立藥材價格監管與成本管控機制,增強中成藥企業對原料供應鏈的穩定性預期。
王引權認為,需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和惡意炒作,建立實時價格監測體系,設定漲幅預警閾值。例如,當單品種價格漲幅超過50%時,立即啟動干預機制。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可探索設立中藥材期貨品種,通過遠期價格信號引導種植端合理規劃生產,減弱現貨市場的盲目性和投機性,避免再現中藥材“少了是寶,多了是草”的價格波動困局。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鄧婕 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