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先生在第16屆2025年慧眼中國環球論壇(FCGF)發表演講,回顧新中建交35周年歷程。
新加坡,2025年9月19日——第16 屆2025年慧眼中國環球論壇(FutureChina Global Forum,簡稱 FCGF)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圓滿落幕。本次論壇匯聚 30 位知名講者,吸引了來自全球的 600 余名商界領袖、外交官、學者及行業專家參與。論壇以促進領袖間對話與合作為宗旨,聚焦全球前沿洞見與思想領導力,助力參會者深入理解塑造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力量及其全球影響力。
本屆論壇以“全球變局下的博弈與機遇”為主題。開幕主題討論率先聚焦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如何重塑全球秩序;在此宏觀視角基礎上,第二場專題討論圍繞亞細安與中國經貿關系展開,重點分析《中國 — 東盟自由貿易協定》(ACFTA)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貿易投資深化所帶來的機遇與風險。隨后,討論轉向中國國內改革議題,聚焦旨在扶持私營部門發展及應對全球不確定性的相關政策。
在產業影響層面,科技領域領袖于AI運用的專題討論中探討人工智能發展,既展現其變革潛力,也不回避潛在風險。最后,為紀念新中建交 35 周年,論壇特設雙邊對話環節,邀請兩國合作的核心推動者回顧共同成就,規劃未來合作方向。通過一系列討論,參會者獲得了關于全球變革力量的及時、深刻見解,再次印證該論壇作為應對當前復雜局勢重要平臺的價值。
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先生在2025 年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發表開幕致辭。
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先生表示:“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快速變化的背景下,洞悉關鍵影響因素是立足之本。慧眼中國環球論壇匯聚各方頂尖專家,旨在解讀當下局勢、探尋發展路徑。我們也希望借此搭建長期合作橋梁,推動實現共贏的合作發展。”
論壇的重要亮點包括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的主旨演講 —— 他在演講中回顧新中建交 35 周年歷程,并呼吁對當前面臨巨大壓力的全球經濟體系進行務實改革。顏金勇主張更新國際貿易規則,以應對日益抬頭的保護主義和數字化趨勢,同時強調應通過《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諸邊合作,在地緣政治碎片化背景下維護開放、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顏金勇副總理表示:“我們無法回到 20 世紀 90 年代舊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體系,但完全拋棄規則會更糟。因此,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改革全球以規則為基礎的經濟秩序。這也是新加坡為何支持在 WTO 框架內推行‘靈活多邊主義’的原因。”
本屆論壇的知名演講者包括:
·瑞?達利歐(Ray Dalio),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 LP)創始人;
·席睿德教授(Professor Alfred Schipke),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吉塔?維爾賈萬(Gita Wirjawan),印尼 Ancora 集團主席、前印尼貿易部長;
·沈建光博士,京東集團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
·王化斌先生,中國銀行(香港)副總裁;
·謝棟銘先生,新加坡華僑銀行亞洲宏觀經濟主管;
Avanda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前首席投資官黃國松先生,與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展開對話。二人作為多年好友,就全球市場動態、地緣政治變化趨勢,以及投資者和經濟體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坦誠交流。
在“全球變局下的博弈與機遇” 開幕主題討論中,嘉賓們分享了多項深刻見解。在探討外交關系時,嘉賓指出,中美貿易協議雖能帶來暫時緩解,但要解決深層次矛盾仍需更多努力。他們強調,戰略競爭正日益聚焦經濟與技術領域:供應鏈控制權及出口管制的重要性,不亞于軍事或外交立場。隨著世界集團化分裂趨勢加劇,“全球南方”可成為推動區域間及區域內進一步整合與合作的核心力量。嘉賓們一致認為,世界不會回歸傳統意義上的多邊世界秩序,而是將演變為一個以相互尊重和貿易關系多元化為驅動的新秩序。
在“亞細安與中國經貿關系” 專題討論中,來自銀行業、政策領域及商界的專家,深入探討了區域供應鏈的深度整合、全球貿易政策的永久性調整,以及中國投資者不斷演變的戰略。他們一致認為,盡管不確定性普遍存在,但東盟地區憑借獨特定位,已成為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格局變化的主要受益方。這要求商界領袖具備更高的地緣政治敏感度和戰略靈活性。
在“中國政策、經濟轉型與產業發展” 專題討論中,專家們對中國經濟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關鍵在于從“刺激驅動型復蘇”向“可持續、創新驅動型增長”的果斷轉型。嘉賓們一致表示,當前中國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克服國內“內卷”,并通過原創性高價值創新,在競爭更激烈的全球環境中立足——而這也應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基石。
在最后一場 “應用競賽:AI 科技推動新拐點”專題討論中,專家們分享了對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新見解,認為人工智能有望成為像電力一樣普及的全球公共設施。在這一新興格局下,人工智能的差異化優勢將不再局限于技術模型本身,而是更多體現在針對特定需求和機遇的應用層面,通過應用創造價值。
當被問及給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的建議時,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表示:“一個國家要取得成功,需做到三件基本事。第一,培養比其他國家更優秀的下一代;第二,量入為出;第三,避免戰爭。”
通商中國獎
論壇當晚還舉辦了第十二屆通商中國獎(Business China Awards)頒獎晚宴,該獎項由通商中國與華僑銀行聯合頒發,旨在表彰在推動新中關系持續發展方面,展現遠見卓識、領導力和成就的杰出個人與機構。
新希望集團(六和)董事長劉暢女士榮獲 2025 年“通商中國青年獎”。她推動新希望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將國際化戰略與新加坡的優勢相結合,積極倡導青年參與新中交流,并主導跨境公益項目。在商業領域之外,劉暢女士還將新加坡打造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并通過校企合作推動青年參與雙邊合作,助力實現共同發展。
2025 年 “通商中國企業獎” 得主為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CCI)。該項目是新中兩國第三個政府間旗艦合作項目,于 2015 年 11 月正式啟動。過去十年間,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已拓展多領域合作:為國際化企業開拓跨境融資新路徑、推動建設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為智慧城市與數字經濟合作奠定數字基礎;同時促進創新、醫療、教育等領域新型合作關系的建立。這些成就不僅深化了新中雙邊合作,更為 “一帶一路”倡議注入新動能。
本年度“通商中國成就獎”授予 1998 年至 2012 年擔任新加坡駐中國大使的陳燮榮先生,他是新加坡在華任職時間最長的大使。在長達14 年的任期內,陳燮榮先生發揮關鍵作用:推動建立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這一最高級別雙邊合作平臺;助力蘇州工業園區克服初期挑戰,使其成為新中首個政府間旗艦合作項目;推動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新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中國與亞洲國家簽署的首個全面自貿協定);并參與推動中新天津生態城啟動建設,為可持續城市發展樹立典范。這些卓越成就至今仍是新中雙邊關系的重要支柱,充分體現了陳燮榮先生的遠見卓識、領導力及持久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