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24—2025)》(以下簡稱《報告》)。這是中國銀行業協會連續第九年發布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報告》由中國銀行業協會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單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牽頭,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匯豐銀行(中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渤海銀行、北京銀行等16家常務委員會成員共同參與撰寫。
《報告》共分四章,全面總結2024年中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發展現狀,深入探究其創新與發展,分析業務開展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并嘗試展望銀行業貿易金融未來的發展機遇和方向。此外,《報告》還設置專欄,分享銀行貿易金融領域的典型案例,并梳理貿易金融相關政策,旨在為促進中國銀行業在貿易金融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在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整體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不完全統計,2024年銀行業國際結算量12.75萬億美元,國內信用證結算量3.6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5%和17.89%,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量4,884.75億美元,較上一年小幅回落,而國內貿易融資業務量4.66萬億元,同比增長16.35%,凸顯國內大循環帶動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國際保理業務量133.18億美元,近三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國內保理業務量突破4萬億元,同比增長17.03%,仍是銀行業保理業務的主要增長點。貿易金融在供應鏈資金融通、賦能實體經濟中持續發揮著關鍵作用。
面對機遇與挑戰,銀行業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創新為驅動、以風控為底線,不斷探索貿易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一是持續深化業務創新。在數字金融領域,深耕產業鏈場景需求,推動供應鏈金融數智化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四流”合一與貿易單據智能審核等;在普惠金融領域,針對小微外貿企業需求,創新貿易融資便利化授信服務,為外向型小微企業等主體提供更加適配的貿易融資支持;在綠色金融領域,聚焦跨境可持續發展項目,推出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等產品,為“一帶一路”沿線綠色項目提供定制化融資解決方案;在科技金融領域,緊扣科創企業跨境貿易需求,開發和推廣與其特點相匹配的貿易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全生命周期貿易金融支持。二是不斷強化風險防控。針對跨境貿易中的國別及主權信用風險,構建多層次評估與預警機制,優化市場布局并完善風險對沖工具;針對技術應用場景多樣化帶來的挑戰,完善貿易融資線上化數據安全體系,建立模型審計機制,保障線上化貿易融資業務合規可控;針對跨境資金流動合規要求及銀行展業規范需求,強化外匯合規管理,遵照“1+6”外匯展業改革制度體系的具體要求,在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及相關投融資效率的同時強化風險管控;針對跨境貿易結算中的洗錢風險,完善全流程核查機制,動態應對國際制裁與反洗錢挑戰,確保貿易資金結算安全。
報告指出,貿易金融作為貫穿貿易鏈產業鏈全過程、打通境內外資本市場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應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在穩外貿、保產業鏈穩定、支持企業出海、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展望未來,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數字技術深度滲透實體經濟的時代背景下,銀行業貿易金融將沿著“產業深耕+技術賦能”路徑持續升級,不斷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強化風險防控能力、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為我國貿易強國建設與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注入持久動能。
來源: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