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信證券統計,截至上半年末,量化私募管理人總體資產管理規模超1.7萬億元,在證券私募行業中的占比升至近30%。下半年以來,頭部量化私募旗下多頭策略產品,依舊備受資金青睞。
不過,熱鬧之下,量化私募在公司治理方面仍面臨挑戰。據公開資料,8月以來,靖奇投資兩位合伙人內斗不斷升級,偽造印章、搶公眾號等操作暴露在大眾視野。不久前,北京一家量化私募也因虛開增值稅發票受到市場關注。
業內人士稱,當私募業最為常見的“作坊”模式遇上快速增長的管理規模,量化管理人所面臨的公司治理難題愈發不容忽視。因此,越來越多頭部量化私募著手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比如明晰股權架構和高管分工、塑造企業文化、優化人才激勵機制等。
越來越多量化私募正在形成共識:唯有打造穩健的公司架構、強大的團隊實力,方能實現長跑。
“分家”戲碼再度上演
6月以來不斷發酵的靖奇投資股東紛爭,引發市場關注。
6月,靖奇投資原法定代表人范思奇發文稱卸任靖奇投資基金經理職務,但不久便以“十年努力,一朝背刺”為標題發文表示自己被踢出公司。8月,范思奇又發布文章稱,靖奇投資存在工作人員非法使用偽造法人印章及冒用法人簽名的情形。
對于范思奇的指責,靖奇投資股東、法定代表人唐靖人公開反駁稱,范思奇自己刻印了新的公章,而且公司已經緊急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免除范思奇的公司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職務。
唐靖人還表示,8月6日,范思奇用微信法人掃臉功能取得公司公眾號權限,并在朋友圈及公眾號以個人代表公司名義發布不實信息。而且自6月9日股東會對相關財務問題提出質詢以來,范思奇不僅未能就其借款轉為分紅的核心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反而采取了一系列破壞公司知識產權與基礎運營的行為,并通過操控輿論、散布不實信息等方式混淆視聽,希望范思奇接下來停止過激行為,通過正規法律途徑解決爭議。
中基協公示信息顯示,靖奇投資成立于2015年,截至今年6月,其管理規模在10億至20億元區間,私募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均為范思奇。但經過此次股東紛爭,靖奇投資管理規模縮水,目前已降到5億至10億元區間。與此同時,天眼查顯示,靖奇投資法定代表人已經變更為唐靖人。
據公開資料,在量化私募迅猛發展的2021年,也出現過備受市場關注的股東紛爭,彼時相關量化私募管理規模亦出現了顯著縮水,隨后幾年量化私募“分家”、勞動糾紛的戲碼也有上演。
滬上一位私募研究員表示,隨著量化私募快速發展,其團隊擴張也較為迅速,在此背景下,公司治理難度顯著加劇,股東決策問題增多,股東之間的摩擦有所顯現,一些私募就出現了紛爭。
合規風險有所暴露
今年以來,量化私募的合規問題也有所暴露。
今年8月,國家稅務總局寧波市稅務局公開了一份違法處罰通知,涉及北京一家知名量化私募,處罰時間為7月28日。
處罰結果顯示,2019年至2020年,該私募總經理為套取賬面資金于賬外使用,收用虛開的增值稅普通發票達173份,虛開發票價稅合計14551598元。賬外使用可能涉及私人用途、不合規支出等,逃避了正常的財務監管和稅務申報。
前不久,某大型量化私募原市場總監的“億元返傭案”更是引發行業關注,曝光了量化私募“返傭”灰色操作。
一位量化私募人士透露,交易傭金的比例大概為萬分之零點七,由于量化交易的頻率較高,傭金收入高,券商通常會視交易量返還一定比例傭金,甚至對交易量極大的量化私募進行傭金全返(扣除交易費用之外的收入)。在這種情況下,松散的人員管理及不規范的公司決策機制,易對市場人員的違規甚至違法行為形成縱容。
公司治理是“必修課”
面對公司治理問題,越來越多頭部量化私募進行了深刻反思,并有所行動。
蒙璽投資表示,量化私募長跑的一大關鍵在于人才與公司治理的穩定。對此,一方面,應堅持“股權集中+合伙激勵”的模式,確保公司在大的發展方向統一的同時,讓表現優秀的成員有長期參與感;另一方面,設立多層次的人才成長路徑,降低非研究性事務干擾,讓人才在策略、技術、風控等方向可以不斷提升、深入發展。
該量化私募稱,還可進一步在合規、風控、技術安全三個維度強化治理,如積極適應監管要求,加強數據與模型的安全隔離,提升內部資源共享程度和跨部門協作效率等。
“應高度重視股權結構的長期穩定,通過核心團隊股權鎖定、分期兌現機制、激勵池預留等方式,確保團隊穩定性和積極性。”思源量化創始人王雄建議。
王雄認為,未來量化私募管理人可在三方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一是不斷完善合規風控體系,不僅提高對監管變化的適應性,還要加強員工合規培訓和管理;二是提升決策透明度與團隊溝通效率,強化團隊作戰能力;三是強化技術中臺建設,提高策略研發效率。
“作坊式的量化管理人是沒有未來的。”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李春瑜說,在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包括量化私募在內的資管行業迎來了發展黃金期,但隨之而來的是更為全面的競爭,公司架構不穩定的管理人會被快速淘汰。系統化、機構化的公司治理能力,是量化私募長跑的基礎。
(稿件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