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后,供應量會增加,但需求能不能跟上,渠道有沒有打開,事關農民錢包。建設農業強國,出發點在豐收之收,即農業穩產保供,落腳點在增收之收,即增加農民收入,貫穿其中的是發展的質量效益競爭力。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今天是中國農民豐收節。豐收節前后,各地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樂享豐收之余,如何將農業豐收切實轉化為農民增收,是個很有價值的話題。要以節為媒,培育豐收經濟。當然,此處的收,既是豐收之收,又是增收之收。
豐收是勞動價值的體現,但還不是終點。“有了科技,除非遇到自然災害,獲得好收成已經不那么難了。現在,怎么能讓豐收的產品賣個好價錢,是我最關心的問題?!边@是很多農民的心聲。在務工收入普遍高于務農收入的當下,農民對從務農中增收有殷切期盼。豐收后,供應量會增加,但需求能不能跟上,渠道有沒有打開,事關農民錢包。如果市場開拓不理想,就會出現“豐產不豐收”的現象。而豐收經濟就是從豐收到增收的經濟鏈條。
人們的三餐離不開農產品,中國人熱愛找尋舌尖上的驚喜。從這個角度看,農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然而,農產品價格變化又極為復雜,如把握不好,勢必影響收益。我們所要建設的農業強國,出發點在豐收之收,即農業穩產保供,落腳點在增收之收,即增加農民收入,貫穿其中的是發展的質量效益競爭力。因此,不僅要有農民樂豐收、碩果盈豐收,還要有文化潤豐收、產銷旺豐收、品牌強豐收。
我們不缺好的農產品,但缺少發現好產品的機會,這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損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農產品有了更多“被看到”的可能。去年,荔枝普遍減產,價格被推到了高位。今年是荔枝產量的超級“大年”,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極易引發銷售困境。《長安的荔枝》集小說、電視劇、電影于一體,引發了人們對荔枝的關注和對冷鏈的熱議,加之主產區積極作為,對嶺南荔枝順暢銷售、消費者吃到平價荔枝發揮了作用。這啟示我們,以文化為魂、以產業為鏈的產銷新模式大有可為。
產銷是一體兩面,不可偏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于農業而言,不僅要考慮如何保障農產品供應,還要思考怎樣為農民帶來收益。過去主要解決農產品供給總量的問題,現在要在促進供求平衡的同時,注重提升產業效益,平衡好生產供應和市場景氣。進而言之,應壯大豐收經濟,優化供給端、創新流通端、激活市場端,讓更多農產品被看見,讓更多消費需求被滿足。自然,這僅靠農民自身尤其是分散的小農戶是很難做到的,離不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積極作用。
發揮有效市場作用。農產品拓消費,要有新思路。暢通城鄉消費鏈路,要聚焦農產品上行與市民下鄉雙向發力。既可以促進農產品出村進城,到達市民餐桌,又可以吸引城市居民走進鄉村,到鄉村來體驗。今年豐收節子活動金秋消費季的發起單位增加了文化和旅游部,就是要以農文旅融合為紐帶,讓消費不再局限于“買”,而是延伸至“賞、玩、學、創”。今后,不妨在吸引居民下鄉消費上加大力度,多推廣一些鄉村休閑觀光精品線路,多打造一些帶有流量的鄉村活動,讓鄉村人氣聚起來,讓消費市場熱起來。
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城鄉是個有機體,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農村這一頭。相較于城市,農村依然缺少公共服務。在農業農村領域,想問題、辦事情應更多從農民視角出發。讓全社會不只在這幾天,而是長期關心“三農”,提高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各地要出臺靶向性助農措施、推進普惠性惠農項目、推廣實用性農業科技成果,加力把農業需要的政策、技術、信息等送到田間,辦好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