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我國宏觀調控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性與精準性。其中,以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為支撐,加力擴圍實施的“兩新”政策,成為穩定經濟大盤、激發內需活力的關鍵一招。通過構建高效的“財政+金融”協同機制,成功撬動了社會資本,優化了資源配置,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而持久的動能。
從投資端看,財政貼息撬動信貸,設備更新激活有效投資。1月至8月,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4.4%,拉動整體投資增長2.1個百分點。“兩新”政策以財政資金為“支點”,通過貼息、補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并引導金融機構設立專項再貸款,為銀行提供風險緩釋與收益保障,顯著提升放貸意愿。
這一“財政貼息+銀行信貸”模式形成正向激勵循環。企業獲低成本資金加速設備升級,提升效率與競爭力;銀行優化信貸結構,拓展優質資產,實現商業可持續。此舉不僅拉動投資,更推動資本向高技術、高效率領域優化配置,為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奠定堅實基礎。
從消費端看,“兩新”政策通過“補貼+金融”協同發力,有效激活即期需求。8月份,家用電器、家具、文化辦公用品等品類零售額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彰顯政策成效。
財政補貼直接降低商品價格,刺激“換新”意愿;而消費金融則通過零息分期、低息貸款等方式,將大額支出平滑分解,顯著降低支付門檻,將潛在需求高效轉化為即期購買力。這一“補貼+信貸”組合拳,本質上是消費信用的精準擴張,不僅放大了財政政策效應,也推動消費市場結構升級。
為強化協同,政策推出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在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等領域,該模式成功引導消費向綠色化、智能化升級,實現促消費與調結構的雙重目標。
與此同時,政策協同延伸至供給端,對消費品生產、流通及服務企業實施貸款貼息,緩解資金壓力,鼓勵企業增加備貨、優化服務、提升物流效率,保障高質量供給,打通生產到消費的堵點,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從機制構建看,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財金協同高效閉環。“兩新”政策之所以能高效落地,避免“資金空轉”或“效應衰減”,關鍵在于構建了一套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執行的、環環相扣的財金協同閉環機制。“財政引領、金融跟進、市場主導”的多元化融資格局,確保了政策實施的資金規模與效率。相關政府部門之間以及金融機構建立了常態化的溝通協調機制,大力優化審批流程,確保了政策紅利能夠直達快享。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固本培元、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下一階段,必須繼續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持續深化“財政+金融”的協同模式,將“兩新”政策的效能推向新的高度。
展望未來,隨著第四批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的落地,以及更多創新性金融工具的推出,政策效能有望進一步接力釋放。可以預見,在財金協同的持續驅動下,我國內需市場的巨大潛力將被更充分地激發,產業升級的步伐將更加堅實,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韌性將持續增強。
來源:中國經濟網 肖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