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的信息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制造業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實現“量增”“質提”,預計5年增加值增量將達8萬億元,對全球制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重要門類,對穩定經濟運行、促進轉型升級、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極為關鍵作用。可以說,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制造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發展,為整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積累了扎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注入了強勁的前行動力。
制造業之所以取得這樣的發展成績,是多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黨中央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凝聚各方力量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為制造業持續增強內功、發展壯大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廣大經營主體在具體生產過程中不斷提升經營水平和抗風險能力,積累了寶貴的一線管理經驗和技術改造經驗,為技術升級和創新應用提供了重要平臺載體。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孕育的市場需求,為制造業內部各個環節實現順暢循環提供了關鍵支撐。此外,我國仍然處于工業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又與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碰頭”,加之本土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配套高效,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制造業的需求、需要仍然較大,制造業向上向好發展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當前,在取得扎實積累的前提下推動引導制造業實現更好、更穩健的發展,關鍵是要把握產業發展客觀規律,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大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激發各類要素活力。把制造業發展放在切實提升工業化發展水平和質量的大框架下,謀劃好產業和競爭政策協同發力的導引路徑,把相關政策落實落細。
推動傳統產業做好改造升級“大工程”。這是事關制造業基本盤鞏固的關鍵舉措。傳統產業量大面廣,涉及生產加工制造業的方方面面,帶動就業、提供產品,這類行業加快技術改造進程,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對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改造升級要緊緊圍繞生產一線場景,服務生產實際需要,重點之一就是要切實做好技術改造,營造企業積極主動參與技術改造升級的良好氛圍。
畫好新興產業實現提質增效的“工筆畫”。當前新興產業的發展已經不再是片面追求發展速度,而是轉向切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行業管理能力和企業綜合競爭力。發揮好市場和政府“雙輪驅動”的作用,引導新興行業加快發展壯大,切實提升影響力和對制造業發展的貢獻水平。強化標準引領,總結好各類技術賦能、技術提升生產效率的場景,因地制宜、因業施策形成有效支持政策,促進新技術與新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同時,也要進一步規范好行業發展秩序,明確監管標準和事項,對行業發展反映出的共性問題要通過建章立制的長效辦法解決。
推動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這是事關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路徑方向。產品附加值提升的程度取決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達與否,因此,實現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制造業持續提升競爭力、找到新動能的關鍵。在品牌建設方面,探索本土品牌全流程、全周期培育管理,讓企業切實感受到品牌建設給自身發展帶來的效益提升。以“制造+服務”“產品+服務”推動同一行業經營主體實現差異化競爭。重點探索在科技服務、工業設計、品牌運營、質量服務、現代物流、節能環保服務等領域實現“制造業+”,總結成功案例并適時加以推廣,在具體的推廣過程中,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形成示范效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服務型制造集聚區,與工業園區建設、制造業集群建設做好銜接。
來源:光明網 魏琪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