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347國道安徽無為段的“平安示范路”上,一位“安全哨兵”正悄然守護著過往車輛與行人:會車預警系統實時監測對向車輛動態,提前語音提醒駕駛員減速避讓;斑馬線激光預警一體機在夜間自動投射紅色警示光帶,清晰勾勒出過街安全區域;太陽能爆閃燈、高反光減速帶與“禮讓行人”標牌聯動運行,形成多維防護網。
這背后,正是平安產險自2025年4月啟動“平安‘紅綠燈’道路安全風險減量公益行動”(以下簡稱“‘紅綠燈’公益行動”)的生動實踐。
了解到,截至目前,“紅綠燈”公益行動已覆蓋山東、河南、廣東16個省份75個縣域,完成251個路段改造,累計捐贈紅綠燈、爆閃燈、減速帶、路口衛士、凸面鏡等2300多個安全設施,完成198個村的交通安全培訓和金融消保宣教。
聚焦農村道路安全痛點,破解治理難題
近年來,隨著縣域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保有量迅速攀升,農村地區“人、車、路”矛盾日益突出。平安產險的理賠數據顯示,2020—2024年,縣域地區人傷事故占整體人傷事故比例高達68%,其中73%的死亡事故發生在無交通信號燈的平交路口。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2023年發布的《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要求,把服務人民群眾、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穩定作為財險業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25年7月,國務院發布《農村公路條例》明確,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機制。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凸顯了風險減量工作的重大意義。作為管理風險的專業機構,財險行業應當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平安產險依托“三村工程”公益平臺,聯合中華慈善救助基金會發起“紅綠燈”公益行動,通過捐贈交通設施、升級道路硬件、開展安全宣教,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切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構建“警保聯動”機制,制定“一路一策”
據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介紹,“紅綠燈”公益行動依托該公司多年積累的車險理賠大數據,繪制“交通事故風險熱力圖”,篩選出全國1582處高風險路段,并組織理賠隊伍進行現場“網格化”打標工作。
同時,推動警保聯動隱患路口治理工作,與多地交管部門建立省級道路交通安全風險減量戰略合作機制,由平安產險理賠風控團隊聯合當地交警組成聯合勘查組,實施“一路段一方案、一隱患一策略”的精準治理模式。
例如,在山東菏澤327國道沿線25處高風險路口,安裝“路口衛士”智能預警設備,集成聲光報警與語音提示;在河南鄭州崗李村G240路段增設智能紅綠燈與連續式減速帶;在廣東江門校園周邊設置高反光減速線與照明設施,有效降低人車沖突風險。
此外,該項目通過中華慈善救助基金會進行交通設施公益捐贈,確保資金流向透明可追溯。
“通過系統性風控與科技賦能,項目在事故防控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上述負責人表示,試點區域交通事故量及夜間事故率同比大幅下降,高風險路口亡人事故大幅減少,部分路口自治理以來實現亡人事故零發生,群眾安全感顯著提升。例如,山東已完成濟南、菏澤、臨沂等區域高風險路段改造76條,交警統計數據顯示事故量同比下降56%。河南已完成鄭州航空港區、新密等區域高風險路段改造23條,治理路口整體事故量同比下降90%以上,部分路口死亡交通事故零發生。
模式升級從“硬件改造”到“軟硬兼施”
“完善道路設施雖能降低事故率,但群眾交通安全意識教育更是根本。”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在硬件治理基礎上,同步啟動了“交通安全宣教進村寨”公益行動,推動風險減量從“物理防護”向“意識防控”延伸。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在全國70個行政村開展交通安全知識宣講,覆蓋村民超3.5萬人次,發放宣傳物料5萬余份,播放警示教育片120余場次。宣教內容聚焦農村典型交通風險,如摩托車、電動車不戴頭盔,農用車非法載人,夜間無照明路段通行。通過“展板展示+案例警示+互動問答+現場演練”等形式,切實提升村民“知危險、會避險”的能力。
近日,該公司又發布了“紅綠燈”公益行動升級計劃,推動“企業主導”到“全民參與”,號召每位車主成為道路安全守護者。
平安產險理賠運營中心作業管理團隊總經理裴斌介紹,該公益計劃深度融入平安好車主APP,針對連續兩年未出險且“安駕分”達90分以上或連續3年及以上未出險的車主,平臺通過用戶安全駕駛行為積累的公益積分,為用戶匹配具體項目,并為其生成車主專屬公益證書,賦予車主優先享受道路救援、理賠“三免”服務等定制化服務權益,形成“安全駕駛—公益貢獻—權益反哺”的正向循環。
“每一次遵守交規、規避風險的行為,都可能轉化為一盞紅綠燈,直接減少事故隱患。這種‘駕駛行為變公益’的模式,讓我為鄉村道路安全貢獻力量,非常有意義。”“紅綠燈”公益行動升級計劃活動現場,一位車主表示。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朱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