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只以權益類資產作為重要配置方向的混合類理財產品業績表現亮眼。有多只混合類理財產品自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超過10%。
與其他理財類型相比,混合類理財產品的優勢主要是可配置資產范圍較廣,策略靈活度較高,可以有效捕捉不同大類資產的行情。在業內人士看來,混合類理財產品表現較好,得益于抓住了股票市場回暖帶來的盈利空間。后續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從產品設計、風險控制和客戶定位三方面對混合類理財產品進行優化與創新。
有產品年化收益率超45%
根據投資性質的不同,理財產品分為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理財產品。其中,混合類理財產品是指投資于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均未達到80%的理財產品。
目前,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混合類理財產品展現出較強的收益能力。例如,民生理財發行的“民生理財銀竹混合靈動A股機遇理財產品”近3個月(6月19日至9月17日)區間漲幅達11.21%,年化收益率為45.46%。在業績比較基準方面,封閉期內,持有期間絕對收益目標為20%;封閉期結束后為4%-8%(成立以來年化)。
此外,據法詢金融理財網數據統計,目前市場上至少有20只混合類理財產品自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超10%。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當前混合類理財產品表現較好的原因有三點:一是權益市場回暖顯著提升了產品收益彈性;二是多元資產配置策略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債券資產提供穩定票息收益,同時借助權益資產捕捉市場機會,有效分散了單一市場風險;三是產品設計上采用封閉期或最短持有期機制,有利于管理人在市場波動中把握中長期投資機會,避免短期頻繁申贖帶來的干擾。
“在當前波動性較大的市場環境下,混合類理財產品的優勢凸顯,憑借大類資產配置的靈活性,可以有效捕捉不同大類資產的行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表示。
滿足投資者多元化投資需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混合類理財產品堪稱“多面手”,通過不同資產之間的搭配,收益彈性較為均衡,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為適中的投資者。
“與其他理財類型相比,混合類理財產品的優勢在于更好地平衡了收益與風險。”薛洪言表示,它既能夠通過債券底倉提供相對穩定的基礎收益,又能通過權益倉位爭取更高回報,風險水平低于純權益類產品,而收益潛力明顯高于現金管理類和純債類產品。同時,混合類產品通常設有較靈活的流動性安排,最短持有期多為60天,兼顧了收益性和資金使用需求。此外,這類產品在抗通脹方面也表現較強,因為權益資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沖通脹對投資收益的侵蝕。
不過,楊海平也提到,正因為混合類理財產品可投資的資產相對寬泛,各大類資產配置比重相對靈活,因而其目標客群的定位相對模糊,把握客戶的風險偏好的針對性、精準性相對存在不足,需要通過產品設計方案以及營銷方案的精細化加以解決。
對于后續混合類理財產品的發行,薛洪言建議,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從產品設計、風險控制和客戶定位三方面優化。產品設計上,可推出更多期限分層和策略細分的選擇,如設置60天、90天等不同持有期,定期開放與封閉式產品并行,并明確區分偏債混合、平衡混合等不同權益倉位的產品系列,以匹配不同風險偏好客戶的需求。風險控制方面,需強化動態資產調整能力,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股債比例,在股市過熱時適度降倉、債市調整時縮短久期,同時通過跨市場、跨品種的分散配置控制凈值波動和最大回撤。市場定位上,應聚焦“穩健增值”客群,重點面向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尋求收益提升的投資者,突出其“低波動+收益增強”特性,同時加強投資者教育。
在楊海平看來,混合類理財產品投資的底層資產比較寬泛,一定程度上可滿足投資者多元化投資需求,后續創新方向應重視兩個方面,一是要深入研究客戶的風險偏好,更加精細化把握客戶風險偏好分層;二是強化金融工程技術應用,打磨混合類理財產品對應的投資組合。混合類理財產品可以投固收類資產、投權益類資產、投衍生產品等,在混合類理財產品的框架內,利用金融工程技術可以更好地對沖風險,追求相對理想的收益。
來源: 證券日報 楊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