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窮人有衣穿,我吃苦受累都不皺眉!”9月13日,海南省瓊劇院大型原創瓊劇《黃道婆》演藝團隊走進東華大學開展專場演出,并與上海高校服飾文化育人聯盟、校團委、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出版社等單位聯合開展非遺創意市集活動。
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海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陸海鷹,上海市松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顧建斌,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成龍,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曉杰,以及800余名師生參與活動。
瓊劇《黃道婆》以宋末元初為背景,講述了松江府黃四娘(后被稱為“黃道婆”)漂泊至崖州(今海南崖縣),拜黎族峒主為師,苦學織錦技藝,并發明三錠紡車,歷經三十余年不懈努力,掌握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技術,終使崖州布遠銷四海。當童年摯友千里尋來,泣訴松江百姓衣不蔽體之苦時,黃道婆毅然決然辭別崖州親人,懷抱棉種返鄉,重燃江南棉業之火。舞臺上,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華美的服飾和動人的唱腔,將黃道婆的堅韌與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收獲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紡織學院本科生劉磊在觀劇后談到:“作為一名紡織專業學生,我被劇中黃道婆對紡織技藝的執著追求和創新精神深深打動。她不僅將黎族的織錦技藝帶到了松江,還更新了紡織工藝,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紡織業的發展。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紡織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作為新時代的紡織人,我們肩負著科技強國使命,應當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演出前,“瓊韻匠心·非遺新生”創意市集活動精彩上演。原創瓊劇、傳統黎錦與現代文創交流、碰撞,一句句唱詞、一件件作品講述承載千年的故事,吸引師生駐足觀看、體驗。“指尖翻飛間,黎錦的蛙紋與吉符在經緯間漸次浮現,令人嘆為觀止,這是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震撼!”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孫怡寧感慨地說。
此次舉辦瓊劇《黃道婆》專場演出及非遺創意市集活動,是學校深化美育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舉措,不僅讓師生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激發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接下來,學校將繼續加強美育浸潤工作,通過更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滋養學生心靈,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青年,共同筑牢文化自信之基,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來源: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