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已劃分好座艙等級并按等級售了票,卻還要在旅客值機選座時加一道“鎖”,讓旅客付費或花費積分開“鎖”……據(jù)媒體報道,近年來,一些航空公司飽受詬病的“付費選座”業(yè)務不僅沒有收斂,反而在爭議聲中愈演愈烈,儼然成了“行業(yè)慣例”。在某社交平臺上,“買了機票還得買座位”等相關(guān)話題閱讀量超千萬。有網(wǎng)友稱,現(xiàn)在航空公司賣完票還要賣座,把方便做成了生意。
航班“鎖座”、付費選座,這類問題近年來一再為人詬病。在服務行業(yè)“寵客”“聽勸”蔚然成風的語境內(nèi),在企業(yè)普遍對網(wǎng)絡輿論無比重視的大背景下,航司在“鎖座”這件事上固執(zhí)的程度,令人詫異。時至今日,并沒有明確數(shù)據(jù)表明,航司借由這類“增值服務”創(chuàng)收了多少,但可以確信的是,如此大敗好感之舉,確乎對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減損。“航空公司吃相越來越難看了”,有此觀感的消費者不在少數(shù)。
所謂“鎖座”,頗有“挾座要價”之意。我們知道,同等座艙內(nèi),座位有相對的好壞之分。以往,對此的分配,乃是基于最簡單的“先到先得,先到先選”原則,這里面其實內(nèi)含著一種樸素的公平邏輯。以往,通過柜臺值機或者機場自助機值機,乘客群體大都很淡定,并沒有太多的焦慮感或失落感。而隨著線上提前選座的大面積鋪開,“好位置”“差位置”的區(qū)分變得異常直觀。“好位置”被鎖死,看得到而得不到,這極大加劇了消費者的內(nèi)心不平衡。
航司的如意算盤,是通過“鎖座”囤積居奇,從而刺激乘客“氪金解鎖”“付費選座”。然而很顯然,這筆錢收得毫無道理。航司的自我主張是,“在線選座”屬于合同約定義務之外的增值服務,所以可以收費,但果真如此嗎?其實嚴格說來,航司在此事上,是通過剝奪了一部分乘客的利益,而增加另一部分乘客的利益——本質(zhì)上,這只是一個就乘機權(quán)益再分配的過程。如果航司要就此向一部分乘客額外收費,是不是也要給另一部分乘客額外補償呢?
“增值服務”,理應體現(xiàn)為額外性、增益性,比如說VIP候機室、貴賓快速通道這類,其并沒有減損普通顧客的標配利益。與之相較,航班“鎖座”、付費選座這類服務,卻完全不是這一回事。同等座艙、同一票價,這本身就蘊含了乘客關(guān)于“有機會搶到好座位”的預期與實現(xiàn)的可能性,而“鎖座”則否定了這種機會,這是實實在在的背刺。換個角度理解,“付費選座”無異是表外交易、二次加價,這有悖明碼報價、誠信合規(guī)的經(jīng)營原則。
審視航班“鎖座”、付費選座之類的操作,就是要首先看到,其給部分乘客所造成的利益損失。厘清了這一點,很多疑問、很多爭議,也就迎刃而解了。
來源:光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