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乳制品領域出現一個小眾賽道:水牛奶。由于奶源少、口感濃厚、綜合營養指標高等差異化特性,水牛奶在社交平臺漸成網紅產品。據《新京報》報道,20款隨機挑選的同時標注“水牛”與“純牛奶”的產品中,無一款以100%生水牛乳為原料,且普遍不標注水牛乳添加比例;部分水牛奶產品還玩起“文字游戲”,“水牛配方”竟是商標。
應當承認,水牛奶作為小眾奶品類,其發展確實面臨奶源稀缺、工藝復雜、成本較高等客觀制約。企業通過混合奶源以控制成本、調整配比以適應加工需求,本是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策略。但合理并不等同于合規,更不意味著可以借此實施“掛羊頭賣狗肉”式的誤導性標注。部分產品中普通牛奶的添加比例甚至高于水牛奶,卻仍然以“稀缺、高端、天然”為賣點進行高價銷售;更有企業將“水牛”注冊為商標,使消費者誤以為購買的是純水牛奶,實則主要成分仍是普通生牛乳。這類行為已明顯越過合理經營邊界,觸及法律與誠信的雙重紅線。
部分企業熱衷于在商標設計和配料標示上“打擦邊球”,卻不愿在產品實質和工藝上下真功夫,這是一種價值觀的錯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業涉嫌故意造假、虛標成分,存在試探監管底線和消費者容忍度的傾向。此類做法不僅直接損害消費者權益,也嚴重阻礙行業健康發展。若不能及時嚴厲懲處、以儆效尤,恐形成負面示范效應,被其他小眾乳品乃至食品品類效仿,導致行業亂象蔓延,屆時治理難度和市場混亂程度將大幅加劇。
水牛奶之所以能夠實現市場溢價,根本在于消費者對其“稀缺性”和“高價值”的品質認同。一旦信任瓦解,整個品類將面臨口碑崩塌的風險。若縱容此類亂象蔓延,不僅會引發消費者大規模抵制,還可能招致監管強力介入,使尚未成熟的小眾奶市場陷入寒冬。
要讓小眾奶賽道走出當前困境,不能僅靠消費者自行“避雷”,而需企業、監管和社會三方協同發力。企業應摒棄“賺快錢”的短視思維,真正投入資源優化養殖、提升工藝,靠產品力贏得市場,而非依賴營銷話術和概念炒作。監管部門應加快構建針對水牛奶等特色乳制品的標準體系,推動地方標準中關鍵條款向強制性國標升級,明確水牛奶的原料構成、比例標注等核心要求,同時加強市場抽檢與違規處罰,讓標準真正落地成為“硬約束”。
在社會層面,輿論也應保持理性:批評應精準指向違規企業,而非全盤否定水牛奶品類;消費者教育也需及時跟上,幫助公眾識別產品優劣、理解合理價位,避免因個別企業失信行為而導致整個品類被誤傷。媒體和行業組織可通過科普宣傳,提升消費者讀取配料表、營養成分表的能力,推動市場走向信息對稱和理性選擇。
水牛奶的興起,源于消費升級背景下人們對精細化、個性化乳制品的追求。這一需求本應成為行業創新升級的動力,而不應被某些企業異化為牟取暴利的“幌子”。誠信是企業立身之本,標準是行業成長之基。只有企業守好品質底線,監管筑牢規則防線,公眾保持理性判斷,小眾奶才能真正擺脫“虛假宣傳、短期逐利”的發展歧途,實現從“網紅”到“長紅”的健康跨越,在中國乳業中贏得真正的一席之地。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