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優化學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引發社會討論。部分觀點期待此舉能緩解旅游高峰壓力,也有聲音質疑:為何拉動消費要從學生的假期“動刀”?是否會增加學生與家庭負擔?
需厘清的是,將優化假期簡單視作“為消費動刀”,有失偏頗。
事實上,探索設置春假或秋假并非無源之水。早于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就提出,“在放假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杭州、恩施、佛山等地陸續官宣,將試點或施行春秋假。其核心并非“多放假”,而是“調結構”。就像重新分配一塊蛋糕,切法變了,總量未增,但分配更趨合理。
況且,假期從來不只是學校日歷上的安排,它牽動家庭節奏、影響交通出行、考驗公共資源分配。多年來,國慶、五一的集中出行讓景區擁堵、服務承壓,而旅游行業也長期困于“旺季不堪重負、淡季門可羅雀”的波動困境。設置春秋假,正是通過分散假期來緩解峰值壓力,平滑消費曲線,既為家庭出行創造更從容的選擇空間,也為文旅、交通等服務領域拓展可持續的運營周期。
優化假期的意義,也遠不止于撬動服務消費。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春秋假是推動素質教育落地的重要契機。多數試點地區明確減少書面作業量,轉而鼓勵研學旅行、社會實踐、勞動教育等,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田野,從課堂邁向廣闊天地”。這種模式,旨在突破傳統教育的空間藩籬,讓學生在自然與社會這本“活教材”中增長見識、錘煉品格、提升綜合素養。從成長規律看,適度分解的休整時段,較之長假期后易出現的學業“斷層”或心理倦怠,更符合學習的連續性特征,也為知識鞏固和能力躍升提供了有效窗口。可見,春秋假絕非以“玩”代“學”,而是拓展了學的場域、豐富了學的形態。
當然,政策要真正惠及學生、贏得家長支持,必須正視現實的掣肘與挑戰。首要難題是部分家長休假難以同步,可能導致假期看護“空檔”;其次,城鄉資源差異顯著,農村地區在組織高質量的研學活動上,面臨基礎設施、師資力量、交通成本等現實困難;社區托管服務供給不足也亟需補強。這些問題如未妥善解決,政策紅利或將“縮水”,甚至引發新的困擾。
面對挑戰,須多措并舉協同發力,而非否定假期優化的合理性。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系統施策:推動企事業單位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探索彈性工作制;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與公益假期項目;加大對農村和薄弱地區教育資源的傾斜支持。杭州部分城區在秋假期間聯合青少年宮、學校推出公益性托管與主題活動,既緩解家長焦慮,又提升假期質量,便是值得推廣的思路。
當然,政策推進必須堅持“因地制宜、自愿試點”原則,嚴禁“一刀切”。假期調整事關千家萬戶,應充分聽取學校、家長、教師等多方意見,在試點中不斷優化方案。我們不必苛求一項政策解決所有問題,但可以期待它成為撬動深層變革的支點。當長假過長導致倦怠,短假缺失難尋喘息,適時調整,未嘗不是一種理性的回歸。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