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了,看著都心疼!”近日,有網友拍到上海一網紅面包店營業結束后,店員直接將一筐筐沒賣完的面包扔進垃圾袋。這些面包完全可以食用,而且價格不菲,如此浪費令網友心痛不已。據報道,該店店員表示,當天賣不完的面包,都會在營業結束后銷毀處理,“雖然覺得浪費,但沒辦法。公司規定,只能照做”。
烘焙產品的生命線比較短,因此不少面包店都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當天做當天賣,賣不掉的當日清零。此前有媒體報道,西部某省會城市20家烘焙面點門店中,過半門店產品報損率超10%的行業平均水平;上海個別面包店報損率超50%,一天丟棄的面包能裝滿一麻袋。甚至有店家不以浪費為恥,將“賣不完就扔”當營銷噱頭,不惜每天丟棄大量面包。
一天的浪費已令網友觸目驚心,一個面包店、一個行業積年累月有多少浪費可想而知。對于當天沒賣完的面包,消費者質疑何不打折銷售,殊不知店家也有難言之隱。有店家擔心,打折促銷會影響“高端”“精致”的品牌形象;擔心顧客可能會故意等打折后再來購買,影響面包正常銷售。再者,買的不如賣的精。扔掉的面包,成本可以折算在出售的面包上,并最終由消費者買單。社交平臺上,一面是對面包店扔面包的心痛,一面是對“面包刺客”的吐槽。扔掉的面包,刺向消費者節儉的神經,其實也刺向消費者的錢包。
面包報損率,不僅是涉及企業利益的小事,更是關乎社會風氣、糧食安全的大事。我國仍是糧食進口國,十幾億人的糧食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確保糧食安全,既有賴于糧食穩產增產,也需要降低糧食收獲、儲藏、加工和消費環節的損失率。近年來,反對糧食浪費蔚然成風,面包店“日拋”的行規顯然與反浪費背道而馳,也助長了奢靡之風。只有杜絕扔面包等“舌尖上的浪費”,才能真正讓粒粒皆辛苦的糧食發揮最大效益。
面包沒有賣完,不代表價值歸零,垃圾袋不該成為面包的歸宿。與其一扔了之,不如為剩余面包設“回收筐”。近年來,不少企業已在積極嘗試更好的處理方式,有的上線大數據管理系統,分時段分批次制作和售賣面包,根據銷售情況調整出貨量,有效管控剩余量;有的跟精釀酒廠合作,把報廢面包做成啤酒,讓剩余面包煥發第二次生命;有的推出盲盒,用新穎的方式收獲消費者好評;有的付諸公益,將當天剩余的面包免費送給環衛工人、外賣員……只要節約意識在線,面包店總能為剩余面包找到比垃圾袋更好的出路。
任何時候浪費都是可恥的。“賣不完就扔”的營銷策略,不是給企業貼金,而是給形象抹黑。面包店只有承擔社會責任,想方設法杜絕糧食浪費,面包才能越來越“香”,品牌形象才能越來越有“品”。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