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浪潮席卷而來。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銀行業的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正在經歷根本性變革,員工結構也發生著重要的變化。
梳理六大行中期業績報告時發現,今年上半年,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行的在職員工總數(包含勞務派遣)共計182.6萬人。從員工結構來看,金融科技對基礎崗位形成了替代效應,簡單且重復的業務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銀行柜員、客服等前臺崗位數量持續減少,而科技型人才逐漸增多。
具體來看,在六大行中,農業銀行是當之無愧的“用人大戶”。截至今年6月30日,農業銀行員工總數共計44.51萬人,其中,境外分子行及代表處有836人,綜合化經營子公司及村鎮銀行有7145人,是A股上市銀行中員工隊伍最為龐大的銀行。
員工總數同樣超過40萬人的還有工商銀行。根據工商銀行年報,今年上半年,該行共有員工40.84萬人。其中,該行境內主要控股子公司員工有10554人,境外機構員工有15537人。
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兩家大行的員工規模均在30萬人以上。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共有員工31.05萬人,建設銀行共有員工37.31萬人。
報告期末,交通銀行員工共計9.52萬人,是六大行中員工人數最少的銀行;郵儲銀行共有員工19.38萬人,其中,合同制員工179282人(含控股子公司1586人),勞務派遣用工1449人。
梳理上市銀行2024年年報時發現,截至去年末,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行的員工總數分別為415159人、454716人、312757人、376847人、95746人、197631人,合計約為185.29萬人。可見,在六大行中,科技對人力的替代效應正在不斷釋放。
近年來,六大行的員工總數雖然有所減少,但科技領域員工的數量一直保持增長。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六大行科技人員總數首次突破10萬人,較上一年進一步增長。
再從銀行2026屆校園招聘情況來看,人工智能等科技型人才均成為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銀行對數智化人才的需求仍在迅速擴大。
例如,在2026年度校園招聘中,工商銀行總行設置了“人工智能+”專項招聘計劃,主要面向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招聘人才;建設銀行境內分支機構招聘專設“科技類專項人才”崗位,主要從事數據挖掘分析、大數據營銷、技術研發、系統運營維護等相關工作。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5年上市銀行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多家銀行高管層也提到了前沿科技在行內最新的部署及運用情況。從應用領域來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對部分崗位起到了替代作用。
根據工商銀行半年報,“人工智能+”正在成為工商銀行實現金融服務進化的“超級變量”。據悉,工商銀行近期在同業率先完成DeepSeek最新開源大模型的部署,千億級金融大模型“工銀智涌”的應用,已賦能20余個主要業務領域、200余個場景。
建設銀行正體系化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人工智能產品化水平,加強金融大模型能力建設,全面賦能274個行內應用場景,重點支持授信審批、智能客服、“幫得”個人客戶經理助理和智能研發賦能等核心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多家國有大行還在半年報中提到,“加強基層員工培養”“推動薪酬資源向基層員工傾斜”,這將成為接下來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發力方向。
“不斷優化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薪酬資源配置機制,堅持維護公平和激勵約束相統一的分配理念,傳導集團經營管理戰略目標,加強薪酬資源向基層員工傾斜,調動和激發各級各類機構的經營活力。”工商銀行在半年報中明確提出。
農業銀行表示,在管理機制方面,要加強縣域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加強縣域青年英才選拔培養,激勵年輕員工扎根基層,在服務鄉村振興一線干事創業。傾斜配置縣域薪酬資源,加強基層員工關心關愛。
從員工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目前,農業銀行西部地區在崗員工數量高達115843人,占全體員工的比例高達26%,為所有地域最高。
來源:金融時報 張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