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有網友爆料稱其在福田一停車場停車1小時5分鐘被收取40元停車費。評論區網友紛紛表示有過同樣遭遇。該停車場屬于一類停車場,對小車臨時停放的價格規定為“第一小時35元,第二小時起5元每小時,每天最高收費60元”。該價格為明碼標價。以前停車費用為首小時15元。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福田局的回復稱,該停車場調整收費標準,在醒目位置已明碼標價公示。商業停車場收費標準由經營者依法自主制定。從有關部門的回復來看,停車場新調整的收費標準,合法合規。
盡管如此,停車場“首小時高收費+后續低收費且封頂”的模式,違背了停車場通常的收費邏輯,讓人難以理解。
大多數情形下,停車費定價通常遵循“首小時(半小時)免費或低收費+后續累進封頂”的階梯原則,通過經濟手段鼓勵車輛快停快走,提升車位周轉率。而該停車場反其道而行之。其首小時收費高達35元,遠高于深圳其他停車場,后續每小時僅5元,單日封頂60元,與首小時收費差距過大。這種定價邏輯有變相鼓勵長時間停車嫌疑,與商圈停車場應保障車位流動性的公共功能背道而馳。若車主停滿24小時,均價僅2.5元/小時;但若臨時辦事停1小時,卻需支付35元“高價停車費”。如此“停越久越劃算”的模式,究竟是在調節需求,還是在懲罰臨時停靠的車主?
這種停得越久越劃算的收費模式,或許意在延長顧客停留時間以刺激消費,但其效果值得懷疑。畢竟,大多數消費者不會因幾十元停車費的優惠而打亂原有計劃進行非必要消費。還有一種解釋是,用首小時高價收費勸退短暫停車車主,將車位留給那些來此消費的車主。但這種篩選客源的方式與停車場應無差別服務公眾的職能不相稱。
盡管停車場已履行明碼標價義務,符合市場調節價格的規定,但“合規”不等于“合理”。當停車成為商圈出行的剛性需求時,停車場利用優勢地位制定明顯偏離行業慣例的價格,實質上是對消費者選擇權的架空。要知道,當駕車人在停車場入口處看到停車費價目表,即便想離開可周邊又實在找不到車位,只能被迫接受這合法的“一刀”。這種不得不停的困境,正是市場調節失靈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多數高端商圈首小時停車費均未超過15元,而且還可以通過消費積分抵扣、會員優惠等方式減免停車費用。相比之下,首小時停車費高出其他停車場一倍以上,又無其他特別的收費理由,難免讓人質疑其收費的合理性與公平性。商業停車場固然有定價自主權,但應當體現與社會期望相適應的責任感。若只因“合法”便肆意行事,最終損害的是商圈口碑和消費者信任。
停車費問題看似小事,卻關乎城市公共服務的溫度。監管部門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也應關注到此類“合規卻不合理”的收費現象,通過倡議、約談、行業指導等方式推動經營者科學定價。對于停車場而言,與其用首小時高價停車費勸退臨時停車車主,不如采用“累進費率+消費抵扣”等更人性化的方案,讓價格杠桿真正服務于高效運營與消費者權益的雙贏。
當車主們紛紛曬出訂單吐槽“踩坑”,或許該提醒某些經營者:明碼標價不是萬能護身符,真正的商業智慧在于用合理價格贏得消費者長久信任。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