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充分挖掘城市存量資源潛力,已成為破解空間制約、重塑城市動能的關鍵之舉。
城市存量資源類型豐富,涵蓋舊廠房、老街區、閑置土地、低效利用的基礎設施等。存量資源的形成,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部分老舊建筑由于建成年代久遠,功能布局難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有的閑置土地因規劃調整或項目擱置,長期處于未開發狀態;一些低效利用的基礎設施,因技術迭代、城市功能變遷,未能及時轉型升級。這些存量資源若得不到有效激活,會造成土地和空間資源浪費,影響城市整體形象與發展活力。
這些年,不少地方積極推動盤活存量“喚醒沉睡資產”,讓城市“邊角料”變成“香餑餑”。舊廠房蛻變為文化創意園區成為網紅地標;零散的低效用地,改建為智慧停車場、養老服務站;廢棄礦區修復后蝶變為城市生態公園;改造后的老小區,讓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這些轉變不是簡單“變臉”,也不是大拆大建,而是通過功能提升、空間優化、設施升級,使存量空間重新融入城市肌理,成為活力新源泉。
城市存量資源潛力巨大,但充分釋放這些潛力需要破解多重難題。有些閑置土地權屬模糊,各主體訴求不一,改造方案往往難以達成共識;存量改造前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長,單純依靠政府財政難以為繼,社會資本又因顧慮回報而猶豫不前,資金缺口也讓許多項目望而卻步;部分存量資源改造與現有城市規劃銜接不暢,涉及多個部門、協調難度較大,規劃“打架”也容易讓項目“卡殼”。
有效釋放城市存量資源潛力,離不開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存量資源改造應明確審批流程、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措施,降低改造開發成本,創新“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社會資本參與存量資源盤活項目積極性。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應充分考慮存量資源的改造利用,明確其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實現與城市整體發展的有機銜接。同時,加強規劃、住建、財政等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破解“多頭管理、權責交叉”的體制壁壘,提高審批效率。
存量資源改造不能只追求經濟收益,更要回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老舊小區改造是典型的存量民生工程,若僅注重外墻翻新、道路硬化,而忽略養老設施、托育機構、便民商超的配套,就會淪為表面工程。釋放城市存量資源要把居民需求放在首位,充分聽取并尊重居民、業主等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釋放城市存量資源潛力,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有效盤活存量資源,有助于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來源:中國經濟網 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