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中國國家公園發展報告》顯示:第一批國家公園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120余處,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提升國家公園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實現了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的穩步增長。我國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不斷增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取得了顯著成效。
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生態要素相互關聯、互為依托,共同維系著生態系統的結構完整與功能穩定,每一個生態系統的退化或缺失都會引起其他生態系統的連鎖反應。以山區為例,植被破壞會導致土壤侵蝕,大量泥沙流入河流,影響河流的水質和生態,甚至威脅下游的農田和城市。治理這類跨要素、跨區域的系統性生態問題,須整體施策、多要素協同,才能實現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和可持續循環。
實踐證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治理,是應對復合型生態問題的必然選擇。通過系統治理、整體協同的生態治理模式,可以有效改變過去條塊分割的治理思維,解決部分地區生態修復存在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問題,有望從根本上阻斷生態退化鏈條。自然資源部不久前在全國生態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已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保護修復超過830萬公頃。此外,我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
也要看到,一些頑固的癥結仍未徹底消除。比如,跨區域、跨部門的協同機制尚不健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導致規劃銜接不暢、目標不一、生態資金分散,難以形成合力;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影響地方保護積極性;在技術支撐上,生態監測網絡覆蓋有限,數據共享不足,天空地一體化感知能力薄弱;現有修復工程多側重單一技術,缺乏多技術協同的系統解決方案,智慧化決策和精準評估能力也有待提升。此外,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張力在欠發達地區尤為突出,這些地區承擔重要生態功能,但面臨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壓力,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困難,綠色產業培育緩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難以協同,亟待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路徑。
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完善跨區域生態補償、聯合河湖長制等協同機制,推動形成“一盤棋”治理格局。加強國土空間規劃中的生態安全布局,將“三區三線”作為硬約束落實到省市縣各級規劃中。應推動建立跨省界、流域、生態功能區的協同立法與聯合執法機制,探索設立區域性生態管理局,統籌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生態流量管控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開展GEP核算試點并推動核算結果在財政轉移支付、綠色金融等政策中的應用,實現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
突出科技賦能。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生態評估、模擬預測和修復決策中的應用,提升治理的精準化和智慧化水平。加快建設生態感知物聯網和生態云腦平臺,整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等多源數據,實現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變化的實時監測與智能預警。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物種識別、生態災害預測、修復方案模擬等方面的深度應用,構建智慧決策支持系統。加強生態系統模擬與數字孿生技術研發,開展生態修復工程效果定量評估與風險研判,為適應性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加快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廣“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能源”等模式,發展生態種養、林下經濟、碳匯交易等新業態。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運營深度融合。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協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