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農業服務。推動服務業同農業深度融合,有助于農業價值鏈向更高水平躍遷??梢灶A期,有了農業服務的加持,農業將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日前落幕。服貿會上,“三農”領域熱度不減,相關展臺人流如織。與之呼應的是,各類主體加快進軍農業服務領域。
農業要強,農業服務必須強。當今世界,農業強國大多是農業服務貿易強國。荷蘭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卻常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究其原因,奶牛和生豬養殖技術世界領先,園藝農業模式成熟,農業服務業總體實力強。目前,廣大發展中國家農業產業鏈相對脆弱,積極發展農業服務貿易可以提升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但進口額遠大于出口額,“大進”的同時難以“大出”。發展農業服務貿易,以服務帶產品,可以提升我國農業軟實力。
從產業本身看,農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農業服務。推動服務業同農業深度融合,有助于農業價值鏈向更高水平躍遷。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農業勞動力只占總勞動力的2%左右,但為農業提供各類服務的勞動力卻占勞動人口的10%以上,這也是其農業附加值高的一大原因。農業產業鏈是個有機整體,微笑曲線的兩端都離不開農業服務業。促進資本、技術、標準、人才向兩端的服務環節集聚,有助于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效益,確保重要農產品供給。
“硬產品+軟服務”是農業企業成功的秘訣。農業本身就是“軟硬兼施”的產業,硬的方面主要是各類農業投入品和產出品,軟的方面主要是農業技術、標準等各類配套服務。分析拜耳、科迪華等跨國企業的發家史,均離不開對農業服務的重視,包括研發、營銷及相關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我國農業科技綜合實力處于世界第一方陣,但農業現代化水平還不夠高,除了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外,資源共享利用水平低也是重要因素。發展農業服務業,提高資源利用率、科技到位率,既服務了農戶,也創造了價值。
遺憾的是,我國農業服務業起步晚、規模小、產業不完整、競爭力不足。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里,農業服務以公益性為主,沒能成為真正的大產業。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下,農業服務業飛速發展,由單一服務向多層次服務發展,由單一環境向全產業發展。數據顯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為109.4萬個,服務小農戶數量達9400多萬戶,服務面積為21.4億畝次。做強做優農業服務業是“十五五”時期的重要農業命題。
從產業角度看,發展農業服務業,要到田間地頭找答案。只有幫助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解決難題、見到實效,才能贏得市場。要順應個體需要,量身定制農業技術、信息、金融等綜合解決方案,通過農資的集中采購、農機的共享利用、要素的優化組合,幫助小農戶降本增效。我國鄉村產業各異,農戶需求也不盡相同,農業服務的模式和內容也不應千篇一律。
從貿易角度看,當前我國農業服務貿易的規模還不夠大,結構上仍以中低端為主。當務之急是,在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促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的同時,高度重視農業服務貿易發展。以服務為牽引,把數字農業領域的技術積累轉化為市場優勢,培育農業服務貿易的主體力量,提升相關企業的國際話語權。
可以預期,有了農業服務的加持,農業將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