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羅永浩與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之間的爭論持續發酵。爭議的焦點之一,是西貝到底是不是預制菜?對照不夠清晰的相關標準來看,或許不是。對照消費者“現場爆炒”的標準來看,則是。先是各路媒體紛紛下場,深扒西貝后廚,采訪知情人士,隨后是網民對預制菜安不安全、如何監管爭論不休,9月15日,西貝就消費者反饋的問題集中致歉,并表示將改進菜品做法,羅永浩則發文稱“放棄進一步追究”。
西貝“示弱”了,有人認為,預制菜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事實證明中國消費者仍無法接受預制菜;有人認為,真正受傷的是餐飲行業,平均成本向上浮動,消費者也將承擔代價。事實真的如此嗎?
此次爭論中,賈國龍咬定“西貝不是預制菜”;羅永浩雖然以“西貝用預制菜,太惡心”挑起論戰,卻也并未全盤否定預制菜,而是抨擊西貝的“中央廚房”模式言過其實;網友憤怒歸憤怒,但評論區也有理性的聲音:“令人生氣的不是預制菜,而是預制卻要賣現炒的價格,是餐飲企業變著花樣欺瞞消費者。”
預制菜,似乎是“躺槍”的,但被放在陽光下審視,絕非壞事一樁。經此一役,許多消費者發現,預制菜相對健康安全,早已深度融入我們的生活;部分商場有不允許使用明火的規定,使用預制菜可以提高效率;更有人全網尋找優質的預制菜產品,希望在家也能做出餐館的味道,也規避了“中間商賺差價”。說到底,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自覺接受監督與比較。
至于餐飲行業如何受傷,更是無稽之談。風波發酵的第二天,海底撈等多家餐飲企業做出調整,在菜單中增加預制食品標識,食品行業的潛規則正在被打破;堅持新鮮現炒的館子生意依然紅火,網友口中的“預制菜之王”薩莉亞也并未受到波及。爭議實際上提升了行業區分度,更好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若說因為不能悄悄使用預制食品,某家餐館就開不下去,那只能證明原本的經營就有問題。可以預見,餐飲行業將經歷一次徹底的洗牌,無論預制還是現做,真正能留下來的,是質優價廉、受消費者信賴的產品。
要說真正受到波及的,或許只有西貝自己。本打算“硬剛到底”卻在爭議中偃旗息鼓;發出道歉公告又撤回修改;自信滿滿接受監督卻又停止開放后廚……西貝最近的操作有點“迷”,生意有些“慘”,核心問題是把自己置于消費者需求的對立面,鉆進了對抗的牛角尖。通過公關話術維護品牌形象無傷大雅,卻不能失掉做餐飲、做服務的初心。
爭論過后不能一地雞毛,總要留下些實質性的成果。西貝提出了菜品整改的初步方案,也變相證明了不是不能做好,只是在舒適區待了太久;網友呼吁讓“開放后廚”成為餐飲企業的標配,而非在危機公關中自證清白。值得關注的是,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能否借助這次爭議的熱度,讓預制菜“國標”更真實反映消費者意愿,讓食品安全的呼聲落實為行動?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