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貓遛狗”也能成為本科?是的,你沒聽錯!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宣布設立全國首個“寵物”本科專業,計劃招生50人,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當前,我國就業市場正面臨深刻變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也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寵物”本科專業的設立,可以看作因應這一變革的具體舉措。
這一專業的設立,是高等教育主動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精準“把脈”。從民政職業大學殯葬職業“專升本”,到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發文支持吸納高校畢業生進入家政行業,再到全國首個“寵物”本科專業橫空出世,這些現象充分體現了高等院校打破傳統學科壁壘,主動調整專業設置以適應人才需求變化,是引導人才流向國家和社會急需領域的積極舉措。
更深層次看,中國農業大學設立“寵物”本科專業,其意義遠不止于為社會培養養寵技能人才,更在于矯正了大眾就業觀、生活觀的航向。目前,人們對殯葬“不吉利”、家政就是“伺候人”、寵物行業即“不務正業”等服務職業的歧視和偏見仍普遍存在。這些職業偏見的存在,本質上是社會職業認知滯后于產業升級的表現。該專業的設立,不僅提升了寵物行業的專業門檻,更重塑了公眾對該行業的固有認知,是對世俗“重學歷輕技能”職業“鄙視鏈”的一次有力沖擊。長遠看來,寵物行業服務的專業性和社會認可度也有望得到進一步提高。
然而,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仍需久久為功。在高校培養出更多社會急需的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同步保障技術技能型崗位工作人員工作環境和收入,讓人才培養成果得以有效轉化。學校應密切關注行業動態,深化產教融合,根據民生需求和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相關部門需制定并落實技術技能型崗位的薪資指導標準,完善勞動保障法規,確保從業者享有合理的工作時間、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的良性循環,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高校首個“寵物”本科專業的誕生,不僅滿足了服務行業對高端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通過高等教育的專業賦能,為長期被邊緣化的職業選擇打破了人才培養領域的“專業鄙視鏈”困境。這也告訴我們,職業的價值選擇不能只重“面子”,一頭鉆向有體面的工作;更要重“里子”,要滿足社會需求、創造自己實際價值。期待這一嘗試能成為高校服務社會需求的典范,讓更多青年在服務民生的賽道上找到人生價值,讓職業教育真正成為連接個體發展與國家需求的黃金紐帶,進而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更均衡、更可持續的人才生態。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