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讓財險公司陷入虧損困境的新能源車險業務迎來轉機。部分上市險企2025年上半年經營數據顯示,頭部險企的新能源車險業務已率先實現承保盈利。
業內人士認為,前期數據積累使產品定價更合理、保費規模擴大攤薄成本、險企強化與車企合作降低賠付成本,以及險企的精細化管理等因素,推動部分險企新能源車險業務實現盈利。隨著險企定價能力提升、維修成本降低、出險率和賠付率走低,新能源車險行業有望在未來三年迎來扭虧的拐點。
頭部公司率先盈利
“新能源車險總體經營情況比較好,已經進入盈利空間。”中國太保副總裁俞斌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太保產險新能源車險服務車輛數超過530萬輛,新能源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05.96億元,占車險保費比例19.8%。
中國太保并非實現新能源車險盈利的個例。中國平安2025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平安產險實現承保新能源車575萬輛,同比增長49.3%,新能源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46.2%,市場份額27.6%,實現當期新能源車險業務承保盈利。中國平安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公司上半年新能源汽車保費收入增長46%,而且新能源汽車的承保利潤是正的,這是很不容易的數字。”
此外,被新能源車企全資控股的比亞迪財險2025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財險實現凈利潤3134.59萬元,而該公司2024年全年虧損1.69億元。
各家公司暫未單獨披露新能源車險的綜合成本率。不過,從各家公司披露的車險綜合成本率來看,這一指標呈下降趨勢。2025年上半年,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的車險綜合成本率分別為94.2%、95.5%、95.3%,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2.6個百分點、1.8個百分點。
對于部分險企的新能源車險承保盈利,有財險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較快,帶動其保費規模快速增長。加上險企在前、中、后端實施精細化管理,包括壓降綜合費用率、提升定價能力、加強理賠管控等,盈利能力自然提升了。”在他看來,頭部保險公司依托前期的數據積累,能夠對新能源車險實現更加精準的定價,為其實現承保盈利奠定了核心基礎。
律商聯訊風險信息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戴海燕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規模效應逐步顯現,新能源車險業務結構發生變化。其中,家用車保費增速最為顯著,在新能源汽車所有客群中的保費占比從2020年的42%,上升到2024年的67%。目前行業新能源家用車的整體賠付率要低于營業客車和貨車,這種結構性的變化使得整體賠付率下降。
了解到,盡管部分頭部險企新能源車險業務實現承保盈利,但家用車和商用車的綜合成本率仍存在差異,商用車還處于虧損狀態。俞斌表示:“家用車的綜合成本率比較理想,商用車的綜合成本率還是超過了100%。”
行業扭虧或許還要等三年
中國精算師協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保險行業承保新能源汽車3105萬輛,保費收入1409億元,承保虧損57億元,呈現連續虧損。
調研了解到,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在開展新能源車險業務時較為謹慎。南方地區某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該公司傳統車險業務能實現保本微利,新能源車險業務仍處于虧損狀態。北方地區某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的新能源車險業務盈利空間有限,目前該業務在公司總體業務中的占比極低。
當前新能源車險行業整體面臨虧損,主要與新能源汽車維修成本高、出險率高、賠付率高、車險定價不夠充分等因素有關。
上述南方地區某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能源汽車出險率較高。出險后,部分新能源汽車主機廠要求事故車回店維修,不能在第三方維修廠維修。同時,新能源汽車的部分零件在出險后不能維修,只能直接更換,導致新能源汽車的維修成本較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認為,除了新能源車險行業普遍面臨高賠付壓力之外,險企數據積累與經驗欠缺、兼職營運車風險混淆等也是造成新能源車險業務虧損的原因。“中小保險公司因新能源車險業務量少,數據儲備不充分,風險識別與定價不夠精準,且風控管理能力不足,經營難度大,拖累了行業整體盈利狀況。此外,兼職網約車常以家用車名義投保,險企難以區分,推高家用車投保池子整體出險概率,進而推高賠付成本。”郭金龍說。
隨著頭部險企新能源車險業務率先進入盈利空間,新能源車險行業何時能迎來扭虧為盈的拐點?郭金龍表示,根據目前的情況和發展趨勢判斷,未來3年左右新能源車險可能實現行業性盈利,原因在于規模效應下新能源汽車的維修成本將降低;車主逐漸熟悉新能源車輛后出險率有望下降;險企積累足夠多的數據后,定價能力也會提升。
多方協同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近年來,為解決新能源車險“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發展困境,監管部門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推出車險好投保平臺等。業內人士認為,解決新能源車險發展難題,后續還需推動險企、車企等各方形成合力,提高精準定價能力、創新優化產品供給、降低維修成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認為,未來可推動“基本+變動”保險產品按里程或使用性質定價,并擴大數據共享(如駕駛行為)以精準定價,同時鼓勵車企開放維修體系以降低成本。
業內人士認為,實現精準定價和風險管控是新能源車險實現盈利的關鍵因素。郭金龍建議,應推動車企與險企深度合作,讓險企參與構建汽車行業生態。鼓勵車企優化車輛設計,增加標準通用件比例,提高車輛維修便利性。支持車企與險企建立戰略合作,共享車機行駛數據,協助保險公司精準定價和風險管控。同時,推動工信部門、交通管理部門、保險行業數據廣泛融合,全面準確掌握車輛使用性質、行駛里程、事故違章記錄等。
此外,創新新能源車險產品,推出更靈活的保險產品也是一大方向。今年1月發布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創新優化新能源車險供給。戴海燕表示,通過引入“基本+變動”新能源車險組合產品和“車電分離”模式商業車險產品,保險公司能夠更好地滿足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如開發專屬新能源保險產品:電池單獨險、充電樁損失險、電網故障險等,覆蓋特有風險;可針對網約車等高強度使用場景設計階梯式保費,按里程或時長計費等分散風險。新能源車主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保險產品。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