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9月4日上午,銅川市宜君縣人民醫院康復科病房內,57歲的患者陳新躺在治療床上,接受后續針灸理療。見張戰軍巡房,她連忙說道:“張主任,現在我這背徹底不疼了,抬手、彎腰都利索了!”陳新回憶,“一周前我背突然特疼,當時動一下就像針扎,連帶的胳膊都抬不起來,連端碗飯都費勁,經同村人介紹找到您,扎了一次針刀就見效,現在就等著調理鞏固了。”張戰軍查看完她的恢復情況,叮囑道:“再堅持做幾天理療,平時別久坐久站,有不適隨時找我。”
這樣的場景,是張戰軍從醫二十余年來的日常。作為扎根宜君基層的中醫,他擅長運用針刀技術治療因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引發的頸肩腰腿痛,早已是當地群眾公認的“止痛能手”。“現在能快速緩解患者的頑固性疼痛,放在20年前,我還做不到。”張戰軍坦言,2002年他剛入職宜君縣西村鄉衛生院時,面對大量頸肩腰腿痛患者,僅能靠針灸、推拿等方法為輕癥患者緩解痛苦,遇上頑固性疼痛往往束手無策,這份無力感,讓他下定決心學習更有效的診療技術。
2003年,張戰軍在《中國健康報》上看到中醫針刀技術治療頑固性疼痛效果顯著的報道,當即決定赴京求學。彼時從未去過北京的他,帶著父親湊的2000余元學費,坐了一整晚綠皮火車硬座,前往北京中醫藥大學參加針刀培訓班。“那一個月,我租住在沒有窗戶的地下室,日租金65元,白天跟著老師學基礎操作和理論,晚上就對著教材反復琢磨,總算是摸透了針刀技術的入門要領。”
隔壁病房里,50歲的強延慧正躺在病床上休息,見張戰軍進來,她笑著打招呼:“張主任,謝謝您讓我重新能走路了!”張戰軍向一旁的年輕醫生介紹:“她剛來的時候,是被丈夫攙扶著進來的,完全走不了路,說胯疼、腰疼了一周,晚上睡不著,連穿襪子都得人幫忙,確診是腰椎間盤突出后,我給她做了針刀治療。”強延慧接過話茬:“當時您扎完針,讓我下來試試走路,我還嘀咕‘這能行嗎’,結果一落地,真能走了!現在一點都不疼了,您這針刀技術太厲害了!”
如此精湛的針刀技術,源自張戰軍持續多年的鉆研打磨。2006至2007年,為精進技藝,他加入張遠景創辦的“針刀魔鬼培訓班”,跟隨老師輾轉南寧、重慶、北京等地醫院學習。“培訓班是‘白天臨床實操、晚上理論授課’的模式,每天從早上七點忙到深夜十一二點,最晚時學到凌晨一點半。”張戰軍說,正是這段高強度的學習經歷,讓他通過大量臨床實踐掌握了針刀治療的精準操作技巧,2007年后便能獨立開展針刀診療工作,為更多患者快速緩解痛苦。
63歲的曾祥英也是張戰軍的老患者,當天特意來復查:“十幾年前我頸椎病犯了,暈得站都站不穩,是張主任用針刀治好的。半個月前我腰又疼得睡不著,翻身、久坐都不行,一來找他,一次治療就見效,這么多年過去,他的技術還是這么靠譜!”
在診療間隙,2025年剛入職的醫生石玉始終跟在張戰軍身邊,認真記錄診療要點。“張主任治療時會邊操作邊講解,比如針刀要結合西醫解剖學找準粘連點,還要兼顧中醫經絡理論,這些實戰經驗比課本上的知識更實用。”石玉表示,親眼見證患者經針刀治療后快速緩解疼痛,讓她更加堅定了跟著張戰軍學習的決心。
如今身為康復科主任的張戰軍,日常診療工作繁忙,雖不再有整塊時間外出參加培訓班,但他的辦公桌上始終堆放著《針刀醫學原理》《中醫骨傷科學》等各類醫學書籍,書頁上布滿密密麻麻的批注。“醫學技術一直在更新,不學習就會落后。”張戰軍說,每天晚上忙完工作后,他都會抽出一兩個小時看醫學網課、鉆研專業書籍,把新理論、新技術融入日常診療中,只為給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療。
診斷病情、開藥、扎針治療……就是張戰軍忙碌的每一天,而在等待病人的期間,他則會拿出手機開始錄制短視頻。張戰軍的抖音賬號里,詳細介紹了針刀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中藥對于患者的調理效果,每一個案例都是真實患者的親身體驗。他說:“我開抖音就是要宣傳小針刀,宣傳中醫藥文化知識,好多人都不知道中醫的發展,原來有一些病是可以通過小針刀來治療的。”正是由于張戰軍的不懈宣傳,來找他治病的人也越來越多,還有來自洛川、黃陵、耀縣、富平等地的患者遠道而來。
從西村鄉衛生院的年輕醫生,到縣醫院里患者信賴的康復科主任,20余年里,張戰軍始終以“讓患者少受痛苦”為目標,在中醫診療技術的道路上不斷鉆研。“基層患者需要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醫術,只要能幫他們緩解病痛,再辛苦也值得。”張戰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