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A股市場的突破性上漲行情,讓主動權益基金的賺錢效應徹底打開。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0日,全市場5279只主動權益基金(按基金主代碼統計2025年8月以前成立,含普通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中,1616只在8月以來復權單位凈值創下歷史新高,占比超三成;近一年更是誕生105只“翻倍基”,232只年內漲幅超50%。
這些“領跑”基金,大多數圍繞著人工智能、創新藥、半導體等科技創新賽道,顯示出公募基金對時代主線的前瞻布局。頭部機構的“科技戰隊”正以扎實的投研功底,將產業趨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績回報。
易方達等頭部機構領跑,中生代基金經理扛旗
這輪基金業績行情里,“頭部效應”與“中生代力量”尤為突出。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0日,全市場5279只主動權益基金(按基金主代碼口徑統計2025年8月以前成立的基金,含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中,有1616只在8月以來復權單位凈值創下成立以來歷史新高,占比超三成。
從管理人來看,易方達、富國、南方、廣發、中歐等10家頭部公司,旗下凈值創新高的主動權益產品均超40只;僅排名前20的公募,就貢獻了802只創新高基金,占總量近五成。績優基金的分布同樣集中,232只年內漲幅超50%的基金中,易方達、富國、廣發、永贏4家公司旗下產品均超10只;105只“翻倍基”雖散落于49家管理人,但易方達、信達澳亞、財通等9家公司均有4只以上“入圍”。
具體到產品與基金經理,一批聚焦新興成長的中生代選手正“異軍突起”。易方達武陽管理的3只基金因前瞻布局通信、電子等板塊,近一年均實現凈值翻倍,其中易方達瑞享I漲幅近150%;廣發吳遠怡的廣發成長領航一年A布局港股新消費、互聯網科技,近一年回報達160%。
細分賽道的“深耕者”同樣表現亮眼。易方達鄭希深耕TMT領域,所管理的易方達信息產業A近一年漲幅超90%,其另一只北交所主題產品近一年回報超150%;鵬華閆思倩的鵬華碳中和主題A押注高端制造、機器人板塊,也精準踩中科技行情。此外,隨著創新藥板塊爆發,多名醫藥基金經理管理產品收獲頗豐,如易方達楊楨霄、匯添富張韡、永贏單林等。
這些業績的共性邏輯清晰:要么錨定人工智能、創新藥等新質生產力賽道,要么緊跟產業革新趨勢提前布局,“深耕研究+提前布局”成為賺錢的核心前提。
公募重倉新質生產力,雙創板塊配置創新高
2025年權益基金業績的集體爆發,本質是對“時代命題”的回應——新質生產力作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已成為資本市場的“主線敘事”,而公募基金正是這條主線上最積極的布局者之一。
從政策脈絡看,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地位持續升級: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明確定義,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其納入核心任務,還細化到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具體領域。政策的“指路明燈”下,資本市場的方向愈發清晰,而公募基金的配置動作早已跟上。
科創板和創業板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成了公募加倉的重點。廣發證券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主動權益基金對創業板的配置比例從16.6%升至19.0%(超配1.1%),科創板從15.2%微升至15.4%(超配7.2%)。興業證券測算更印證這一趨勢:二季度末主動權益基金對科創板的配置比例達15.36%,創歷史新高,超配比例從7.5%升至7.72%;回溯來看,今年一季度該比例已達15.17%,較2024年四季度提升2.15個百分點,“持續加倉”的趨勢明確。
行業偏好上,電子和醫藥生物成了“加倉焦點”。電子行業占基金重倉股市值首位,達4392億元;科創板中,半導體企業因AI算力需求提升被密集增持;醫藥生物領域,創新藥企業不僅受內資青睞,還被摩根基金等外資機構重點配置。
頭部公募的布局更具“前瞻性”。以易方達為例,2019年至2024年,其主動權益基金投向科創板和創業板的資產規模從超110億元增至超370億元,合計增幅超230%。正如國信宏觀研究團隊所言,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而公募正通過布局這一領域,捕捉“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投資機會。
“科技戰隊”崛起,投研與產品線雙升級
為更好地布局新質生產力賽道,基金公司正系統性強化科技投研能力,多家公募的“科技戰隊”已從零散布局走向“成熟化運營”。
西部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市場有531只科技主題基金,其中規模不低于2億元的有299只,涉及77家管理人、191位基金經理,總規模達4264.39億元。這其中,諾安、易方達、萬家、匯添富4家公司的科技主題基金規模均超200億元,成了“科技投資第一梯隊”。
諾安基金是較早系統性布局科技板塊的機構,2018年就明確方向,近年還喊出“投資中國科技,諾安一直都在”的口號,2025年3月還發布了科技投資報告。從團隊看,其2020年起持續培育科技組,目前已有9名成員,產品線也形成“科技超市”,至少10只基金聚焦科技方向,基金經理劉慧影、鄧心怡等均是領域內“熟手”。
易方達的布局則更“全面”。自2019年以來,易方達積極布局投向科技、制造、綠色、醫藥等方向的主動權益產品,截至今年6月已推出相關產品超20只。近年來,隨著行業加快高質量發展,易方達加大在新質生產力領域的研究投資和產品布局,目前仍在進一步完善產品和投資矩陣。同時依托其強大的投研平臺,近年來也誕生了如鄭希、武陽、劉健維、蔡榮成、歐陽良琦等一批擅長科技投資的基金經理。
萬家基金同樣“多點開花”,旗下14只科技主題基金總規模達289.74億元,黃興亮、莫海波等基金經理各有側重,覆蓋半導體、新能源等多個細分領域;匯添富則以8只產品、241.56億元規模緊隨其后,形成了“研投一體”的科技投資體系。
潛力賽道長期機會明確,公募前瞻布局助力價值發現
業內普遍認為,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壯大,意味著科技、高端制造、創新藥等賽道的長期機會明確。
從邏輯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長周期敘事”,其中蘊含的長期投資機會將持續涌現。而公募基金憑借對產業和企業的深度研究和前瞻布局,有望在挖掘未來潛力機會、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發現長期價值中發揮更大作用。
對投資者而言,選擇“有準備的機構”或許是把握機會的關鍵——那些投研團隊穩定、科技布局深入、風格清晰穩定的產品,更有可能在長期行情中持續兌現收益。正如市場觀察到的,頭部公募及旗下“科技戰隊”正通過業績與規模的正循環,既為投資者分享科技創新紅利提供支撐,也在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接下來,隨著更多科技領域的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公募基金的“業績密碼”或將繼續生效。
(稿件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