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行政許可申請受理及審核情況公示》。該公示顯示,目前排隊申請基金托管資格的機構僅有3家,其中券商僅剩東吳證券1家。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排隊申請基金托管資格的券商曾多達7家,包括西部證券、財信證券、東吳證券等。
這意味著,短短8個多月時間內,已有6家券商撤回基金托管資格申請。
業內人士指出,券商基金托管牌照申請出現“撤回潮”的主要原因,在于基金托管新規顯著抬高了準入門檻,監管層面的窗口指導也加速了部分機構的撤回進程。而基金托管新規的出臺,旨在推動行業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競爭”,通過“硬門檻+動態監管”重構行業生態。
年內6家中小券商撤回申請
近日,證監會官網公示了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行政許可申請受理及審核情況。目前排隊申請證券基金托管資格的機構僅剩3家,分別為東吳證券、蒙商銀行和廣州銀行,3家機構的申請材料接收日分別為2021年1月28日、2022年8月30日、2022年10月17日。
截至2024年底,排隊申請基金托管資格的券商曾多達7家,具體包括西部證券、財信證券、東興證券、湘財證券、東北證券、渤海證券、東吳證券。
實際上,上述7家券商自2018年至2022年期間已陸續申請基金托管牌照,不過截至2024年底仍停留在材料補正階段,尚未步入受理及審核環節。
這意味著,在短短8個多月時間內,已有6家券商撤回基金托管資格申請,如今僅剩東吳證券1家排隊。值得注意的是,這6家券商均為中小券商,凈資產規模較小。
與冷清的申請隊伍相呼應,今年以來僅有一家機構獲批基金托管資格。7月3日,證監會核準重慶農商行基金托管資格,按照監管要求,該行需在6個月內完成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籌備工作。
證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具備基金托管資格且已經展業的機構共有68家,其中36家為銀行、30家為券商,另有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其他機構”。
新規準入門檻“勸退”
中小券商為何紛紛選擇放棄申請基金托管資格?今年以來,隨著基金托管新規逐步落地,因無法滿足準入門檻要求,部分券商收到監管窗口指導后,隨即撤回了托管牌照申請。
今年一家撤回申請的華北券商相關負責人坦言,作為中小券商,公司達不到新規要求的“凈資產不低于300億元”條件,所以選擇撤回基金托管資格申請。
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就新修訂的《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完善基金托管機構準入門檻。
具體來看,一是強化實質展業能力要求,增加“具備實質開展基金托管業務能力及可持續商業模式,最近一年總資產規模或者權益類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居于行業前列”的要求。
二是強化合規風控能力要求。一方面,要求申請人最近三年監管評級在2級或A類以上。另一方面,提高凈資產要求,要求商業銀行凈資產不低于500億元人民幣,證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凈資產不低于300億元人民幣。
在此之前,監管對申請基金托管資格的機構統一要求凈資產不低于200億元。因此,新規對凈資產規模要求的大幅抬升,成為申請機構遭遇的主要“攔路虎”。
南寧學院金融專家、博士石磊表示,新規強調申請機構的持續經營能力、實質展業和合規風控能力,關于凈資產、總資產規模或者權益類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監管評級的三個要求就直接淘汰了一批中小券商。
Wind數據顯示,2024年排隊申請基金托管資格的7家券商中,西部證券、財信證券、東興證券、湘財證券、東北證券、渤海證券的凈資產規模均低于300億元,僅東吳證券的凈資產規模達到要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東吳證券凈資產為429億元。
在總資產規模方面,Wind數據顯示,僅有東吳證券、東興證券總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元,行業排名分別居于第17名、第25名;至于權益類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根據中基協發布的數據,上述排隊申請基金托管資格的7家券商中,東北證券、東吳證券在2024年下半年的權益基金保有規模排名中相對靠前,分別為85億元、80億元,分別居于第61名、第63名。
券業私募業務集中度提升
隨著基金托管新規逐步落地,私募行業生態進一步重塑,基金托管行業集中趨勢明顯。目前,托管行業以銀行托管為主體,全國性商業銀行及少數幾家證券公司托管了約80%—90%公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從證券行業全局來看,近年來已有30家券商拿到“入場券”。不過,在100多家券商中,仍有超過七成公司未獲得基金托管資格,大部分為中小券商,行業馬太效應、頭部效應愈發顯著。
多名受訪人士指出,券商獲得基金托管牌照后,在業務開展上獲得多重戰略價值,同時,私募機構可通過托管條線與券商形成深度協同合作。在財富管理轉型大趨勢下,這有利于券商優化收入結構,拓展多元化收入來源。
首先,托管牌照是券商機構業務的核心入口。券商可通過托管業務綁定私募、公募等資管機構,整合投研、交易、清算、風控等資源,形成“募投管退”全鏈條服務。
其次,托管業務本身費率較低,但券商可基于托管關系提供高附加值服務(如策略支持、風控系統搭建、運營優化),建立分層收費模式。例如,長江證券通過“基礎托管+增值服務”重構收入結構,實現整體盈利提升。
石磊表示,私募機構通常會與券商日常開展主經紀商業務和投研資源共享業務,券商為私募提供集中交易柜臺、算法交易支持及低延時系統接入以及杠桿融資,托管券商也會向私募開放宏觀研究、行業數據庫及機構調研資源,形成投研生態互補,部分券商還組織私募與高凈值客戶線下路演,擴大私募影響力,還有就是日常的產品設計與發行,以及運營外包與合規支持。
結合今年上半年存量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數量,排名前五的券商(招商證券、國泰海通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證券、興業證券)合計托管數量占比達65.71%。伴隨中小私募加速出清,未來券商私募基金業務集中度或進一步提升。
行業集中度提升已成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當下市場格局對證券行業基金托管業務整體發展有何影響,未來又將如何演變?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指出,頭部券商憑借規模優勢搶占80%以上市場份額,中小券商則被迫轉向低毛利業務,形成“強者恒強、弱者邊緣化”格局,將加速行業分化。長期看,托管市場集中度提升有助于優化服務質量,但可能抑制中小券商創新動力,需警惕壟斷風險。
石磊建議,多數中小券商因無法滿足新規要求,被迫撤回托管牌照申請,往后可探索差異化生存路徑,與頭部托管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如為頭部機構提供本地化運營支持,承接估值核算、合規監控等中后臺職能。
有機構人士表示,托管牌照正從“稀缺資源”轉向“能力認證”,頭部券商將依托科技投入鞏固優勢,中小券商或轉型托管服務外包商。監管層面可能強化動態考核,同時鼓勵差異化競爭,防止市場壟斷。
(稿件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