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首張數據產權登記證書在杭州數據交易所頒發,這標志著杭州在破解數據要素流通核心難題、進行權屬認定方面取得新突破。今年以來,多地積極開展數據產權登記試點工作并頒發相關證書,旨在明確數據權屬、促進數據流通交易。
與實物資產不同,數據的無形性、可復制性和非排他性等特征,使其權屬界定長期處于模糊地帶,企業不敢共享數據、金融機構不愿為數據資產授信。數據產權登記制度的建立,正是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突破口。
數據產權登記是數據要素市場化的核心基礎設施,其通過明確權屬、規范交易、賦能資產化,為數據從“資源”向“資產”轉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相關制度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之中。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在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方面,去年推出了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等21項政策,今年還將推出數據產權等10多項制度。
今年,我國數據產權登記工作“多點開花”,不同地區在登記制度、證書類型、應用場景等方面進行差異化探索。如杭州臨安數智城市發展有限公司的數據資產“臨安數智停車數據分析API接口”拿到了編號00001的杭州市首張數據產權登記證書,并完成了第一筆交易,買家是來自臨安的一家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企業。據介紹,該企業看中的是數據中包含的車位數量、停車習慣等信息,這些信息對充電樁布局大有幫助。
文旅資源豐富的貴州省,在推動文旅企業的資產數據化方面也有了新的進展。近期,興義市萬峰林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的45項核心數據要素,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和貴州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平臺完成雙登記認證。其中,5項核心數據憑借雙登記賦予的權威性與公信力,獲得了貴州銀行的質押融資支持,打造出貴州省首例文旅產業數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案例。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區塊鏈與數據要素專委會主任陳曉華表示,數據產權登記通過法律和技術手段,為數據來源、加工過程、使用范圍建立可追溯的“數字身份證”。有的數據交易所頒發的登記證書,詳細記錄數據采集方式、脫敏處理流程和授權使用范圍,使數據從“誰都可以用”轉變為“誰擁有、誰控制、誰受益”,這種確權機制有效降低了數據交易中的道德風險,為數據要素市場建立了最基本的信任框架。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規落地,數據產權制度越來越清晰,企業需證明數據處理的合法性,產權登記要求企業披露數據來源、加工流程、安全措施等信息,推動其建立全生命周期合規管理體系。數據產權登記不僅明確了數據權屬、激活數據價值,也為不同類型企業帶來差異化優勢,尤其對上市公司在資本運作、合規管理、市場競爭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顯著推動作用。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表示,一方面,上市公司通過登記確權的數據資產可直接增厚凈資產;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憑借登記數據資產獲得更高額度的質押貸款或發行數據資產支持證券(ABS)。數據資產逐漸成為上市公司“硬科技”屬性的重要標志之一,吸引產業資本和投資機構的關注。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郭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