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陜西榆林330千伏神木變電站,記者見到了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榆林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技術監督管理專責,同事們口中的電力“創新工匠”豆河偉,只見他正手持專業設備,仔細檢查斷路器的各項參數。檢測結果顯示,設備內硫化氫、二氧化硫含量超標。
“問題不解決,堅決不收工!”面對故障隱患,豆河偉的話道出他一貫的工作態度。正是憑借這股韌勁,18年來,豆河偉的足跡遍布毛烏素沙漠的每一個變電站,累計完成設備檢修試驗6萬余臺次,工作行程可繞地球10圈。91項國家專利、27項省部級創新獎項、22項公司科技進步獎,年創經濟效益超千萬元……
2007年,這個從河南周口走出來的小伙子,剛大學畢業就一頭扎進了毛烏素沙漠腹地的榆林電網。那時的榆林,電力設備老舊,故障頻發,風沙大的時候連眼睛都睜不開。
豆河偉被分配到僅有5人的檢修班組,這個團隊每年要完成10座110至330千伏變電站的檢修試驗,還要承擔5至7個電網工程的驗收投運工作。面對艱苦環境,豆河偉卻像沙漠里的胡楊一樣,把根深深扎了下來。他總說:“設備就像病人,得摸透它們的‘脾氣’。”工位上那摞厚厚的筆記本,記錄著他18年來的點點滴滴——每一處故障現象,每一次處理心得,都化作密密麻麻的字跡。
2008年6月,豆河偉第一次參與110千伏蘇家塔變電站刀閘大修。站在10米高的作業平臺上,頭頂“滋滋”作響的感應電讓他頭皮發麻。烈日下,工作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臉上的皮膚曬脫了一層又一層。20天下來,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與同事們完成了外包需要40萬元的工作,為公司省下一大筆開支。
為了盡快成長,豆河偉白天跟著老師傅爬變壓器、測數據,晚上自學繼電保護、油化驗等專業知識。6年時間,他不僅掌握了電氣試驗的全部要領,還考取了4項職業資格證書。2013年3月,29歲的他成為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最年輕的生產技能專家。
2012年寒冬,陜北遭遇罕見暴雪。330千伏郝家變1號變壓器突發異常,豆河偉連夜驅車150公里趕到現場。零下28℃的低溫里,他蹲在雪地中檢測設備,腿麻了就跪著干,連續作業20小時,最終準確診斷出變壓器套管接觸不良導致放電的故障,為煤礦、化工等重要用戶快速恢復供電爭取了寶貴時間。
“問題就是創新的種子。”這是豆河偉常掛在嘴邊的話。2019年10月,110千伏開發區變電站35千伏開關柜著火搶修后,同事一句“要是能提前發現發熱點就好了”的感嘆,讓他輾轉難眠。此后一年,他反復試驗,終于在2022年11月研發出“微型廣角紅外成像測溫裝置”。這項國家專利將開關柜故障率直降70%,年省搶修費用超百萬元。
更大的挑戰出現在2022年歲末。極寒天氣導致330千伏神木變2號變壓器緊急補油,卻發現儲存的變壓器油不合格。整整10個小時的延誤,讓豆河偉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困擾行業幾十年的難題。經過700多個日夜的攻關,他帶領團隊首創“數智化變壓器油儲存方艙”,這個能保油品30年不變的“電力冰箱”,一舉填補國內外空白,年創造經濟效益超500萬元。
在特高壓設備清掃領域,豆河偉同樣取得了突破。他研發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零值絕緣子不停電檢測清掃機器人”,讓作業人員無須登塔就能完成工作,效率提升3倍。這項成果榮獲陜西省職工十大創新創業項目獎,成為變電運檢技術智能化的重要里程碑。
作為陜西省示范性職工創新工作室領銜人,豆河偉深知“獨木難成林”的道理。他推行“項目制+導師制”,帶出了8個省市級創新工作室。如今,豆河偉又多了一個身份——榆林學院的產業教授。他經常站在講臺上,將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