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晚間,中國銀行發布關于2025年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債券通)發行完畢的公告。
公告顯示,經相關監管機構批準,中國銀行于7月8日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債券通),并于7月10日發行完畢。
此前,農業銀行于6月30日晚間同樣發布了關于2025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債券通)發行完畢的公告。
該行表示,農業銀行2025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債券通)在經相關監管機構批準后,于6月26日簿記建檔,于6月30日發行完畢。
在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之前,交通銀行的2025年第一期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債券通)于6月16日發行完畢。
此外,經查詢得知,工商銀行關于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務工具的申請,亦已得到金融監管總局的批準。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的批復,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獲準發行的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務工具額度分別為600億元、1800億元、1500億元、30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
目前,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分別發行了人民幣300億元、500億元、400億元的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三家銀行均表示,發行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將依據適用法律和主管部門的批準用于提升自身總損失吸收能力。
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為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達標要求而發行的,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且不屬于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
當前,我國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商業銀行共5家,分別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第一階段達標要求期限為2025年初;交通銀行因入選較晚,需要在2027年前達標。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高級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回應總損失吸收能力達標問題時,均表達過對如期達標充滿信心。
中國銀河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能夠支持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有效補充資本,推動各家銀行從做大進一步邁向做強。
“此外,TLAC非資本債券的發行有助于國有銀行按期滿足國際監管對TLAC達標的要求,積極踐行國際承諾,進一步提升我國G-SIBs國際競爭力。”上述研究報告顯示。
業內普遍認為,五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應以補充總損失吸收能力為契機,繼續練好內功,提升資本實力、損失吸收能力、經營水平和風控能力,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基礎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交通銀行將繼續做細做實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實履行服務實體經濟和維護金融穩定的主力軍、壓艙石職責,助力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在完成2025年第一期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的發行后,交通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