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和地區積極深化東西部地區產業協作,推動產業有序梯度轉移。東部地區技術經驗領先,西部地區資源要素富集,以產業為紐帶拉緊東西部合作,不僅有助于當前解決就業、穩定經濟,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協調發展活力,更在于著眼未來,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鏈,具備深遠戰略考量和系統全局謀劃意義。
近年來,東西部地區立足比較優勢,采取共建園區、勞務對接、要素共享等模式,有效助力產業協作取得新進展。例如,北京市與內蒙古自治區共建綠色清潔能源基地,江蘇省引導光伏產業向青海梯度轉移,助力產業“添綠”;上海市與云南省共建昆明臨港科技城,推動產業“增智”;浙江省與四川省促進西部資源與東部市場融合,推動延鏈補鏈強鏈。不過,在東西部產業協作過程中,一些明顯的堵點難點不容忽視,比如基礎設施不完善拉高了產業協作的落地成本;西部地區開放“軟件”建設滯后,融入國內大市場、國際市場的能力不足;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在規劃對接、要素共享、利益分成等方面協同不夠,跨行政區產業合作難以跳出“一畝三分地”思維。未來,隨著東西部產業協作持續深入,要立足實際,通過實打實的政策舉措,擴大協作范圍,整合發力,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提高產業協作效率。
宏觀層面,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完善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統籌推動機制,聯動東西部制定戰略布局、總體規劃和制度安排,強化區域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制度、重大體制的高效對接。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建立東西部產業合作收益共享、成本共擔機制,助力構建醫療、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一體化體系。提升國家財政、產業等政策與東西部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區域政策協調配合力度,支撐構建更加精準、更具操作性的考核體系和評價體系。
中觀層面,依托長江、黃河、西江、瀾滄江等大江大河以及中老鐵路、中歐班列等重要交通干線打造東西產業協作走廊,提升通道經濟外溢效能。發揮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重大戰略疊加效應,構建跨行政區國際競合新機制,提升產業協作外向度。
微觀層面,聚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學科共享政策,破解人才在東西部自由流動的職稱、職級、收入等機制梗阻。強化東西部銀行、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多層次合作,形成“募投管退”全鏈條產業協作資金支持體系。建設鐵、公、水、空、管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推動流通領域結構性降本增效。完善科技資源共享互助體系,鼓勵東西部圍繞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助力形成“四鏈”融合產業生態。通過“萬企進萬村”行動,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鄉村產業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強東西部產業協作主體活力,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格局,合力打造東西部產業協作的升級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