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參公大集合產品改造步入收官階段。
今年時間過半,券商對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處置節奏明顯加快。近期,多家券商密集發布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處置計劃,其中,將管理人變更為公募基金公司,并將產品注冊為公募基金,已成為主流處置路徑。
6月28日,國投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證資管”)宣布擬將旗下3只參公大集合產品轉移至安信基金管理。同日,中金公司宣布,旗下的中金進取回報大集合、中金安心回報大集合的存續截止日由2025年6月30日延長為2025年11月30日,且公司與中金基金協商一致,推動將產品管理人變更為中金基金,并注冊為公募基金。
目前37家券商機構存續150余只券商參公大集合產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規模為3549億元,其中11只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產品均為貨幣型。
節奏加快
又有券商旗下資管將參公大集合產品陸續轉移至同一股東旗下基金公司管理。
6月28日,國證資管公告稱,為進一步落實《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以下簡稱《操作指引》)的要求,國證資管將在旗下參公大集合到期前,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資產管理合同的約定,在切實保護現有份額持有人利益的前提下,對各產品進行妥當處置。
目前,國證資管旗下存續4只參公大集合產品,存續到期日均為2025年9月30日。國證資管擬在到期日前將安信資管天利寶貨幣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安信資管瑞安30天持有期中短債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安信證券瑞鴻中短債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3只產品采取變更管理人的處置方案,將上述3只產品的管理人變更為安信基金并變更注冊為公募基金。另將安信資管瑞元添利一年持有期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轉為私募資產管理計劃。
目前,在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處置途徑中,若券商自身或資管子公司無公募牌照,則需將產品轉至股東旗下持牌公募基金公司、轉型為私募產品或進行清盤。
2023年7月,國證資管遞交了公募管理人資格申請正式獲證監會接收,并在2024年3月獲證監會一次書面反饋意見,至今仍未獲公募牌照。對僅剩的4只參公大集合產品,國證資管選擇了將其中3只產品轉至公司股東國投證券參股的安信基金,1只基金則轉型為私募資管產品。國投證券是安信基金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3.95%。
同日,中金公司宣布旗下的中金進取回報大集合、中金安心回報大集合2只產品的存續截止日均由2025年6月30日延長為2025年11月30日。與此同時,在公告中,中金公司也公布了集合計劃后續方案:公司已與中金基金協商一致,共同推動將集合計劃管理人變更為中金基金,并注冊為公募基金。
此前,中金公司旗下的中金恒瑞大集合、中金新銳大集合、中金精選大集合均于6月18日收到了中國證監會的批復文件,準予集合計劃變更注冊為中金基金旗下公募基金。
公募牌照成關鍵
2018年,資管新規配套法規《操作指引》要求券商資管業務的參公大集合產品向公募改造,對標公募基金進行管理,并給出了過渡期安排。
囿于歷史原因,不少參公大集合產品仍然存續。
目前,參公大集合產品改造有多種方式滿足合規要求,一是管理人取得公募基金管理人資格,二是將管理人變更為公募基金機構(須為持股、控股、全資基金公司),三是產品變更為私募產品,四是清盤。
據了解,多數券商希望獲得公募牌照,在不變更管理人的情況下進行改造,沒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因對公募牌照抱有期許,曾對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進行多次延期。不過,截至目前,僅有10余家券商獲得公募牌照,這些公司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較為容易轉型為公募基金。
2022年,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促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牌照數量限制,支持證券資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從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2023年,招商證券資管、興證證券資管等2家券商資管子公司分別在7月24日、11月8日獲批公募業務資格。目前招商證券資管旗下已無參公大集合產品。興證證券資管正加快變更節奏,如興證資管金麒麟恒睿致遠大集合在6月24日宣布將存續期延長4個月,直至2025年10月31日。
彼時,不少業內人士期待券商獲批公募業務資格的數量將進一步增加。不過,2024年至今無一家券商獲得公募牌照,券商獲取公募牌照速度放緩。證監會官網顯示,截至最新數據,有4家券商資管子公司在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審批的進程中,即廣發證券資管、上海光大證券資管、國證資管和國金證券資管。
隨著過渡期臨近結束,部分券商逐漸放棄等待公募牌照,對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通過其他途徑進行改造或清算。如國證資管部分參公大集合產品轉至同一股東旗下的安信基金;廣發證券資管擬將旗下多只參公大集合產品轉移至廣發基金管理;華安證券擬將旗下部分參公大集合產品轉移給控股子公司華富基金管理;中信證券資管擬將旗下全部19只參公大集合計劃移交至華夏基金管理。廣發證券資管將廣發資管全球精選大集合產品進行清算,也有部分參公大集合產品變更為私募資管產品。
或迎來收官
目前37家券商機構存續150余只券商參公大集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規模為3549億元,其中11只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產品均為貨幣型。
中信證券資管、海通資管、光大證券資管和廣發證券資管旗下均有超10只參公大集合產品未改造完畢,其中大多數正處于整改進行時。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機構目前未公開披露改造的具體舉措,而只是在參公大集合存續期到期前延長存續期。有市場人士分析猜測或因利益分配以及牌照等因素造成管理人積極性不高。
據悉,這些產品類型由“參公大集合”變更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對產品投資運作無實質影響。產品可以較好地實現平穩移交。不過,在券商將參公大集合產品轉至旗下公募機構后,相當于把自己的業務拱手讓人,基金經理一般由公募機構安排接管,管理規模及收入歸屬公募團隊,對原團隊造成規模以及收入損失。
上述人士表示,如果這些參公大集合產品在今年仍未能進行改造,或將面臨清盤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監管部門并沒有像以往大規模批準大集合產品延期至2025年年末,從最新公告來看,不乏參公大集合產品僅被延期5個月,至2025年11月30日。這或意味著監管決心在今年對參公大集合產品改造進行收官。
以中金安心回報大集合為例,該參公大集合曾將存續截止日逐年調整為2023年12月31日、2024年12月31日、2025年6月30日。6月28日,該參公大集合又將存續截止日調整至2025年11月30日,并在公告中首次披露了擬變更管理人為中金基金的計劃。6月23日,平安證券現金寶現金管理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宣布存續期限截止日調整至2025年11月30日。
(稿件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