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國務院僑辦原主任裘援平:“一帶一路”不是具體的“路”,而是無形的“道”

2025-06-30 16:17:02 作者:史書一

當前,我們正處在重大歷史關口。人類社會向何處去,是相互依存、和平共贏,還是彼此切割、你爭我斗,成為各國都要作出選擇的必答題。中國的選擇始終如一,那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中國認定的這一邊,是順應全球化時代和多極化世界的歷史潮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行動,與國際社會攜手推動世界朝著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方向發展。而共建“一帶一路”,就是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先導路徑,就是符合世界和各國根本利益的人間正道。

11年前誰能想到,一個理念能活化兩千多年的文明足跡,一個倡議能煥發150多個國家的參與熱忱。“一帶一路”第一個十年共建,以互聯互通串聯起各參與國的發展意向,以共商共建共享搭建起國際合作的全新框架,以共擔共治共贏匯聚起實現現代化的齊心協力。取得的成果實實在在,開辟的路徑清晰可見,展現的前景十分廣闊。無論初衷是什么,共建“一帶一路”走到今天,已經不是哪個國家的公共產品,而是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全球發展項目。

第二個十年,“一帶一路”如何高質量發展,這個“高”應該高在哪里?我認為,首先是要從全球發展項目的高起點和全球公共產品的高立意出發,以全人類共同價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提升對共建“一帶一路”強大生命力和可持續性源泉的認識,這就是其真正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時代邏輯。只有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共建之路才能越走越寬闊,共建國家才能越來越廣泛,驅動力量才能越來越多元,發展成果才能越來越豐厚,真正成為世界共同發展之路。

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邏輯,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商道,到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互聯互通推動世界從分散隔絕走向普遍聯系,生產力發展促使各國經濟從國際化、區域化走向全球化,形成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的世界統一大市場,成為各國相互依存、彼此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共存于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人類“地球村”。這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民族國家匯入世界歷史的客觀進程,是人類文明演進、全球繁榮進步的必由之路。人為割裂市場、重新分化世界的逆全球化之舉,不過是抗拒世界歷史進程的自我封閉。而共建“一帶一路”,正是沿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軌跡,依循經濟全球化決定性的市場規律,按照經濟全球化對普遍聯系、開放包容、規則治理的內在要求,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通經濟全球化的毛細血管,推動貿易自由化、市場一體化、生產網絡化、金融國際化、治理規則化延展,輻射帶動全球四分之三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參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金融鏈物流鏈合作,并憑借比較優勢從中獲益。

共建“一帶一路”的理論邏輯,是以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為目標的國際經濟合作原則。有西方社會學家認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最大特點,是將各種相關理論創意與解決人類面臨的實際問題密切結合。多元和創新是共建“一帶一路”政策理論體系的突出特征,其基本構成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市場經濟原則、國際關系和國際合作準則以及聯合國倡導的全球發展學;其指導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和可持續;其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特質是,以平等公正為前提、以開放包容為導向、以共同發展為動力、以規則治理為依據、以互利共贏為目標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普惠原則。這些都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理念契合、行動目標一致、治理邏輯互補、重點領域承接,因此能為國際社會所廣泛接受。

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邏輯,是世界各國追求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能超越意識形態和地緣紛爭,讓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和地理位置的伙伴走到一起,是因為它承載著各參與方對現代化的追求,能讓更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找到適合自己的現代化發展路徑和對外合作項目。靠“要致富先修路”打破發展瓶頸,靠貿易和投資雙引擎培育增長動能,靠開展傳統和新興領域合作形成聚合效應,攜手探尋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合作模式是共商共建共享,核心內容是聯通賦能協同,有效途徑是對接各國發展規劃、國際合作平臺和聯合國發展議程。實際效果是吸引了世界3/4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國際大流通框架,建成了一批標志性和惠民生的工程項目。僅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項,就可以幫助數百萬人擺脫絕對貧困,為全球減貧事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聯合國2030發展議程的加速器,讓世界看到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經濟合作應有的樣貌。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不是具體的“路”,而是無形的“道”,為世界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新路徑和新平臺。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邏輯,是要順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大方向。當前世界正經歷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疊加遞進,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生產要素的增加、生產關系的變革和人類生活的巨大變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部分國家仍處于現代化初級階段和科技發展邊緣地帶。如果不能順應新的產業變革潮流,會進一步拉大發展差距和科技鴻溝,“一帶一路”也會輸在高質量發展的起跑線上。為此,中國提出以創新為主導、以產業為載體,發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并致力于將新質生產力元素更多嵌入“一帶一路”共建。

未來10年,要實現“一帶一路”高質量共建與新質生產力的結合,有四點認知很重要。

第一,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特征,把主線放在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上。以陸海空網等全方位互聯互通為基礎,在科技和制度創新、數字和智能鏈接、綠色和低碳發展、聯通和賦能融合四方面發力,將新質生產力要素精準嵌入點線路網區域布局,形成多維驅動合力和綜合集成效應,拉動“一帶一路”在原有基礎上整合串聯發展。

第二,從實際出發找到新質生產力與“一帶一路”鏈接點,通過適宜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賦能。完善陸海空天網基礎設施立體布局,有助于打好新質生產力轉化的底座。要統籌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以創新成果提升科技含量,以數字合作賦能數字化發展,以分工優化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構建,以新能源助力低碳綠色轉型,以實用技術普及惠及各國民眾。

第三,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要兼容發展,根據各國資源和產業基礎選擇適配的合成形式。引入新質生產力不意味著忽視傳統產業,也不能單純追求高精尖。傳統產業和原有基礎設施經由數智和綠色技術改造,也能具有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特質,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載體,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第四,創新和完善共建合作機制,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堅持共建布局與共建國發展規劃及意向對接,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與相關國際和區域合作平臺機制對接,加強規則、標準、市場、管理等“軟聯通”和制度型開放,借力共建國之間雙多邊自貿安排和投資協定,創新服務共建的國際經貿規則和跨境支付系統,加強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清潔能源、金融、稅收等專項合作機制,推動建立資金多元、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投融資模式,制定各類基建標準并打造示范項目,建立全流程風險防范體系,使共建“一帶一路”更加國際化、法律化、規則化、科學化。

習近平主席去年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第二個十年共建奠定了良好開局。在“一帶一路”國際大流通框架形成的新形勢下,相信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蘊含的無限商機和開放合作契機,必將對更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各類企業產生極大的吸引力。特別是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組、國際貿易和能源格局變動的新憂慮,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無疑是各國規避和對沖風險,尋求貿易和投資多樣化,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通暢穩定的新選擇與新出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未來可期!   

來源:上觀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