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再保險公司(以下簡稱“瑞再”)發布《淺析農村自建房的地震風險》指出,從2008年汶川地震到2023年甘肅積石山地震,農房倒損始終是中國地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面對農房抗震“先天不足”的問題,地震保險正成為守護農民家園的新防線。
農房抗震“先天不足”
瑞再分析了三層及以下農房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模式、倒損機制以及常見農房類型的抗震能力。
地震作用下房屋的受力模式與常規結構設計考慮的受力模式存在本質差異,因此需要額外的抗震設計。常規結構設計主要關注房屋的豎向承重能力,即承重結構是否能夠承擔房屋自重、人員和物品重量等豎向荷載。而地震發生時,地面劇烈的橫向振動對房屋施加水平加速度,在結構自重下形成水平荷載,并引起房屋橫向振動和水平位移。
地震破壞農房的常見機制包括剪切破壞、彎曲破壞、整體失穩、連接失效、面外破壞等。農房在地震作用下的實際表現很大程度取決于其結構類型,主要包括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磚(石)木結構、竹草土坯結構等。數據顯示,磚混結構是中國主要的農房結構形式,共計約1.3億戶,占全國農房存量的57.2%。
磚混結構農房的材料、構造措施及施工質量有保證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鋼筋混凝土結構農房的造價較高,但抗震性能優于磚混結構。磚(石)木結構農房的木構件與磚墻連接松散,整體性差,抗震能力普遍弱于磚混結構。竹草土坯結構農房較常見的夯土墻和土坯墻抗彎、抗剪能力較弱,墻體與其他構件連接松散,抗震能力普遍較差。
瑞再指出,農房抗震先天不足主要源于“自籌自建自用”建造形式缺乏系統的抗震設計。為此,中國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發布了滿足國家設計標準、適應當地建筑條件和風貌的農房標準設計圖集,為農戶建房時提供參考,大大提高了新建農房的抗震能力。
構建風險緩沖機制
通常農房住戶長期缺乏自然災害防范意識,農房抗震能力普遍較弱,在地震中面臨更大風險。為有效應對風險,一方面要持續加強農房的結構安全,另一方面要通過金融手段構建風險緩沖機制。地震巨災保險應運而生。
2015年,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后更名為“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共同體”)成立。在農房領域,云南大理率先啟動農房地震保險試點,采用“指數+實賠”相結合的賠付機制。此后,河北、浙江、山東等省份陸續開展農房地震保險試點,逐步擴大保障覆蓋范圍,目前已有10多個省份實現農房地震保險保障。
瑞再指出,在農房地震巨災保險的發展中,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對本地農房分布、建筑質量和地震風險狀況更為熟悉,能夠因地制宜設計保險方案;另一方面,政府具備統籌制定參保標準、財政補貼政策和理賠流程的能力,有助于提升農戶參保意愿,擴大保險覆蓋面。將巨災保險納入地方減災規劃和農村住房安全工程,有助于推動保險機制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戶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
推動農房地震巨災保險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保費定價機制,但農房地震保險定價面臨多重挑戰。瑞再認為,一是地震屬于低頻高損事件,歷史損失數據稀缺,難以支撐傳統精算模型;二是現有地震巨災模型多聚焦商業建筑,對農房的結構、風險特征適配性較差;三是農房底數不清,質量參差不齊。大量自建房缺乏設計施工圖紙,抗震能力評估往往依賴于砌筑方式和外觀現狀,導致保險產品定價缺乏可靠的風險質量依據。
針對上述定價難題,瑞再等機構積極推動在農房地震保險中采用指數保險機制。該機制的優勢在于定價不依賴于歷史損失數據,而是基于歷史災害數據和地震參數模型。同時,指數產品賠付快捷透明,觸發條件明確,可顯著提升災后響應效率,簡化理賠流程。對于分布廣泛、定損困難的農房保險場景,指數保險提供了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
瑞再認為,針對農房抗震能力難以準確評估的定價難題,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也許能提供關鍵突破。該普查圍繞地震等六類災害,對全國范圍內的風險隱患和減災能力進行系統調查,建立了以“棟”為單位的農房建造質量與抗災能力數據庫。數據庫不僅為農村危房改造和安全隱患排查提供重要依據,也為農房巨災保險風險評估、科學定價與理賠核定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當前,亟待推動數據庫與保險業信息共享及協同應用,打通數據壁壘,使保險公司能夠基于統一、權威的風險信息開展科學定價與精準承保,從而提升保險產品的可行性與公信力。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