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老年人“就醫難”問題日益突出,陪診師這一新興職業逐漸走入大眾生活。以上海為例,持證陪診師已突破千人規模。這一探索直面人口老齡化的剛性需求,成為醫療系統與老年群體間的“專業橋梁”。
然而,陪診師的職業化進程仍面臨一系列困境。當前,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尚未收錄陪診師,這一行業還存在監管標準缺位、身份懸置等問題。一方面,部分機構以陪診之名行“高級黃牛”之實,擾亂醫療秩序;另一方面,由于勞動權益保障不足、職業晉升通道缺乏等,陪診師行業出現人才結構失衡——從業者以45歲以上轉崗人員為主。此外,雖然陪診的定價體系已初步形成,但老年人自主消費意愿薄弱,市場需求集中在低價區間,難以形成可持續商業模式。
破解困局,短期要務是推動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將陪診師納入職業體系,建立全國性服務規范。中長期來看,可以從人才培養、職業保障、產業發展三個方面發力。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借鑒“微專業”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開設老年陪護課程,與醫院共建實訓基地;職業保障方面,可以通過開發專屬陪診師保險險種、推廣補貼政策等方式,增強職業吸引力;產業發展方面,延伸“陪診+”產業鏈,探索與康復輔具租賃、居家照護等服務捆綁的套餐模式,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長遠來看,陪診師行業的規范化是關鍵一環。政府可強化兜底保障,將陪診服務納入基本養老服務清單,通過補貼撬動低收入群體需求;企業可借科技降本增效,用“科技賦能+人文關懷”來突破服務規模化瓶頸。通過規范發展,讓陪診師獲得體面收入與職業尊嚴,更好服務老年群體。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