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穩定幣熱潮席卷全球,國際清算銀行日前發文提示風險。其在報告中指出,穩定幣在代幣化方面展現出一些前景,但在單一性、彈性和完整性這三個關鍵測試中,仍未達到成為貨幣體系支柱的要求。
穩定幣是一種特殊的加密貨幣,設計目的旨在維持恒定價值,通常與美元保持1:1掛鉤,并由實物資產(如美國國債或黃金)作為支撐。相關數據顯示,當前,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占據市場99%份額,總流通量逾2600億美元。
國際清算銀行在報告中指出,作為無邊界公鏈上的數字不記名工具,穩定幣已成為非法利用繞過誠信保障措施的首選。公鏈的匿名性,即個人用戶的身份隱藏在地址背后,可以保護隱私,但也為非法使用提供了便利。穩定幣的不記名性質使其能夠在不受發行人監管的情況下流通,這引發了人們對其被用于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等金融犯罪的擔憂。盡管對穩定幣的需求可能持續存在,但它們在系統層面的誠信測試中表現不佳。
報告還稱,穩定幣缺乏央行通過法定貨幣提供的傳統結算功能。貨幣應有的“無條件接受”原則,即公眾或金融機構對由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具有無條件信任,接受其作為支付手段,不質疑其價值或發行方的信譽。
同時,穩定幣在單一性和彈性方面也表現不佳。作為數字不記名工具,它們缺乏央行提供的結算功能。報告將穩定幣與19世紀美國自由銀行時代流通的私人紙幣類比,這類票據根據發行機構不同,常常以不同匯率交易,從而破壞了央行貨幣“單一性”。穩定幣在彈性方面的缺陷源于其構造:它們通常由名義等值資產背書,任何額外發行都需持有者預先全額付款,這種 “先付現金” 的約束破壞了彈性。
此外,國際清算銀行還在報告中闡述了穩定幣的三大隱患,包括破壞貨幣主權、缺乏透明度,以及新興市場資本外逃風險。
“雖然如果監管得當,穩定幣最終可能在金融體系中扮演輔助角色,但它們并不能提供貨幣的單一性、彈性和完整性。因此,除了充當加密生態系統的門戶之外,它們未來的角色尚不明朗。”報告寫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