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日高考出分,志愿填報正在緊張進行中。志愿填報較為復雜,需整合地域性政策差異、院校歷年分數、專業就業前景等大量信息。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填報規則更迭頻繁,難度不斷上升。加上當今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專業選擇被視為決定未來職業發展的“第一張牌”,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轉型加速催生的一批新職業、新崗位,又驅動高校專業設置持續調整。多重壓力下,志愿填報市場熱度飆升。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的付費規模已達10.2億元。
繁榮之下暗藏亂象。部分機構利用“滑檔退檔”“志愿沒填好,畢業即失業”等話術制造焦慮,假稱有內部關系,承諾百分之百保錄取,甚至偽造資質、包裝名師專家團隊,提供標價從數百元到數萬元不等的咨詢服務,對考生與家長進行“精準收割”。
種種亂象,折射出志愿填報公共服務供給短板。教育部雖指導各地各校深入實施“高考護航行動”,提供免費的志愿填報公共服務,各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也及時公布和解讀志愿填報指南,研發完善志愿填報信息服務系統,但志愿填報涉及考生的興趣、志向和自身所長等多維因素,現有公共服務在精準匹配個體需求、提升服務可及性方面仍有不足。
長期以來,高中教育聚焦“提分”,對引導學生探索興趣與職業發展方向的相關課程較少,多數考生等到查分才倉促應對,或跟著感覺走,或全憑家長主導,在人生關鍵抉擇上顯得茫然被動。而家長們囿于“考得好不如報得好”“不能浪費一分”的觀念,又缺乏對院校專業的系統認知,極易被裹挾進高價服務市場。如果盲目輕信,不僅可能浪費金錢,更可能因被誤導而徒增填報風險,甚至錯失良機。
因此,治理亂象與完善體系需雙管齊下。監管部門應厘清市場邊界:支持保護質價相符的正規服務,同時嚴明準入規則,重拳整治無資質經營、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遏制市場野蠻生長。教育部門與學校則需強化公共服務與源頭引導,持續優化免費咨詢,提前開展志愿填報講座普及基礎知識,切實降低考生對高價市場的依賴。更根本的是亟需系統構建高中生涯教育體系,將高中學業、大學專業與未來職業有機貫通。通過科學的興趣與能力測評,引導學生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了解自身所長與志趣所在,從而主動規劃學業與職業路徑,從根本上提升其自主選擇能力。
在當前志愿填報關鍵期,各高校及時發布最新招生政策和亮點,安排招生組前往各地組織開展線下咨詢會,為考生和家長詳細介紹錄取規則、學校課程體系、學習資源、就業平臺等信息。考生和家長應實時關注各省教育考試院官網、各高校發布的各類信息,通過教育部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查詢全國高校學科評估、就業質量報告,理性參考AI志愿填報信息,提升決策效率。
高考志愿填報的影響力不言而喻,但人生道路需要考生自己去探索和創造。與其花重金將選擇權交給他人,不如把志愿填報作為認識自我和自主決策的契機,主動結合自身興趣、職業規劃等理性選擇,切莫跌入“花錢買心安”的陷阱。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