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漢中訊(記者 胡文韜) 6月21日中午,市民李先生來到漢中市城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營業部柜臺辦理轉賬業務。細心的柜員在核對時發現,李某賬戶內資金竟是剛剛轉入的“熱錢”,且交易對手賬戶疑點重重。憑借高度的職業敏感和扎實的反詐識別功底,柜員瞬間警覺,立即深入詢問轉賬用途和資金來源。
面對詢問,李先生言語閃爍,對資金來源的解釋含糊不清。柜員追問交易對手信息,李先生堅稱是“朋友”在歸還借款,需轉出用于償還他行貸款。然而,柜員核查其提供的簡陋“借條”和簡短的聊天記錄后,疑點重重。更關鍵的是,當柜員設法電話聯系上這位“朋友”核實時,對方對借款細節、方式的描述與李先生的說法大相徑庭,連住址等基本信息也邏輯混亂、漏洞百出。經驗豐富的柜員立刻意識到,這極可能是電信詐騙犯罪中用于流轉的“過渡資金”,涉嫌違法。
柜員果斷暫停交易,第一時間上報網點主管和財務部,并同步撥打110報警。警方接報后火速趕到現場。經初步調查,確認該賬戶資金與警方正在偵辦的一起電信詐騙案高度關聯。目前,涉案賬戶已被成功止付,案件正由警方深入辦理。
同樣在6月21日中午,城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張騫廣場信用社也上演了一場驚險的“資金保衛戰”。市民王女士神色匆忙地在智能柜員機上操作,將社保卡內剛入賬不到一小時的16萬元巨款,火速轉入其本人農行卡。
這一異常舉動立刻引起當值柜員懷疑。在按規定登記“漢中反詐警銀通”信息時,柜員敏銳地捕捉到資金“快進快出”的典型涉詐特征。面對柜員詢問資金用途,王女士解釋是“朋友歸還借款”,計劃用于孩子復讀。為進一步求證,柜員與王女士深入溝通,并查看了其提供的與“朋友”的聊天記錄截圖。然而,細心的柜員發現截圖中的聊天時間與資金實際入賬時間明顯對不上號。
會計主管當機立斷,一面迅速報警,一面緊急聯系反詐中心請求協作。在警銀雙方的高效聯動下,這筆可疑資金被成功攔截在王女士的農行卡內。同時,張騫廣場信用社對王女士賬戶采取了臨時管控措施。當天下午,警方傳來確切消息:該筆16萬元資金確系涉案贓款,且真實受害人已報案。聯社隨即協助將涉案資金依法返還至受害人賬戶。